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古人对于焚香有
宋代常见香料有沉香、檀香、龙脑、龙涎、庸香,香具则有博山炉、熏球、兽炉、仿古瓷炉等,它既继承了前朝,又融合了时代美学。不同场合的香法也不同:五官用香,各有其礼;燕子终日凝香,熟香作薰衣被;书房雅集香沉稳优雅;喜庆的香风习俗不同。寓意象棋、吉祥;中式宴席烧香助兴,及时享乐;市场经纪人的香火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一、宋代熏香文化
1、传统熏香文化
中国传统香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不同,香的特点也各不相同。香源于宗教祭祀,祭祀所用的香始于古代辽祭。最早用于祭祀的香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先祖认为,烟是虚幻的,可以引出上九天,下黄泉,达到天、地、人三界。故设祭坛,撒火烧柴供祭,烟熏鬼神。
日常生活的伴香可以追溯到多年前。据考古发现,至年前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灰陶。隋唐时期,海陆交通便利,促进了中外贸易。香的种类极为丰富,制香、用香更为细腻。寺庙用香木建造,墙壁用香料铺成,香山被焚毁。到了唐代,禾香出现了多种形式,开始采用分香法,香药的医疗更加发达。
金银铜香炉制作精巧,透出盛唐的气息,而瓷炉则比较古朴典雅。国外如大石、波斯等国与唐朝交往频繁,主要经营香药,多以香药为唐朝贡品。鉴真远赴日本,带来了大量的香药,促成了日本香道的创立。士大夫普遍吸香,香诗不少,晚唐五代也有不少熏香作品。到了宋代,香火不再局限于宫墙朱门,而是传到了寻常百姓家。
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空前繁荣。有专门的市航运部门,香药进口量巨大。宋代香药记载数量居历代之首,说明宋代香文化的繁荣。皇室贵族推动了香文化的繁荣,而文人墨客则提升了香的文化内涵,将香升华为香道。文人与香是传统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熏炉较为简洁雅致,由于瓷器的发展,陶瓷香炉大为流行。不论宫廷还是民间,香料用于多种场合。
2、熏香风貌
文人雅士、闺中女子日常起居总有熏香为伴,终日燕寝凝香。除了屋内放置香炉,还会专门熏香衣被、罗帐,表明宋人极其追求精致雅洁。熏衣熏被之时熏炉需要配合熏笼使用,如张枢《风入松》云:“薰炉谁熨暖衣簧。”熏笼,亦常称为香髯,此外还有墙居、秦髯、箫局、答、焙笼等别称。
熏笼是竹蔑编成的镂空竹笼,罩于熏炉之上用以熏衣熏被,早在先秦时期就己出现。宋代熏香文化臻至鼎盛,文人雅士可谓功不可没。无论吟诗作画、品茗抚琴、赏花听雨还是参禅悟道,无论独坐书斋还是举办雅集,总要焚香。文人不止品香咏香,而且自制合香,相互品鉴,往来互赠。
宋人以挂画、插花、焚香、点茶为四般闲事,而挂画、插花、点茶又常焚香以伴。比起闺阁熏香的旖旎清丽,静室焚香更显清远脱俗。爱香成痴的文人不论高居庙堂还是退居山野,可谓终日焚香,焚香至老。
二、熏香文学的思想意蕴
1、因香感怀
宋代文人雅士普遍熏香,无论什么季节,无论处于何地,所居之处总会焚香。比起日月星辰、花鸟虫兽等自然界意象,熏香不受季节、日夜和地点限制,而且每天需要燃香、添香、熏衣熏被等,熏香与人关系密切,所以熏香是不容忽视的存在,成了词人信手拈来的意象。熏香不是单一的意象,包括香品、香具、香味、香烟、灰烬等。
还衍生出香袁、香帐等熏染香气的意象,以及隐藏其后的熏香之人。熏香作为日常闲事,相对静止不变,于是成了文人心里的参照物,映照出世事的变迁。旖旎缝蜷的熏香意象与艳科之词相契合,故词中咏香尤多,传达出细腻幽微的情感。
唐代佛教势力日益膨胀,占据大量社会财富和人力资源,于是偏信道教的唐武宗于会昌年间展开一系列灭佛活动,摧毁大量寺庙,销熔佛像钟罄,迫令僧尼还俗,世称“会昌法难”。密宗、净土宗等佛教宗派皆受重创,惟禅宗幸免于难,因为禅宗行法教理高深,不依赖于佛像、经书,而且幽居山林,亲自耕作,自给自足,不用大众供养。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顿悟成性”宋代禅宗更加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阪依禅宗,自号居士,常与禅师往来,彼此谈禅论道,诗词唱和。静坐参禅则以焚香为助缘,不为供养神佛,不停留于品香,而是听香观心。
2、雅俗之异
熏香作为审美客体,纵有香料品种、香味浓淡和燃烧程度等差别,然本是无情之物,或俗或雅,或欢愉或断魂,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总体而言,熏香文学呈现两大审美特性:一是情融香中,咏离愁别恨哀婉缝蜷,抒家国之思悲凉透骨,以情动人,深婉幽隐;二是意在香外,借香参悟并阐发禅理,超逸绝俗。
两宋文人笔下熏香文学的审美特性既有相似性,又各有特点。柳永风流多情,但他以真心对待这些沦落风尘的下层女子,平视她们,发现她们各自独特之美,深知她们内心深处的期盼与痛苦,谴责负心薄幸的男子。柳永笔下的歌妓,并非逢场作戏、情薄如纸,她们敢爱敢恨,但是难逃被弃的悲惨命运。
仕途失意的柳永与命运坎坷的歌妓交往接触时,产生情感共鸣,为歌妓代言的熏香词,思想细腻,口吻逼真,如《定风波慢》。这首词中的香裳意象没有一丝浮艳气息。春来花红柳绿,可是在女主人眼中却是“惨绿愁红”,一片芳心无处寄托,事事漫不关心。旧上花梢表示时间不早,“莺穿柳带”勾画出明媚春光。
但女主人却还卧在香袅之中,说明女主人公估计愁闷。脂粉消褪,头发散垂,也无心梳妆打扮,埋怨心上人离开之后,杳无音信。
三、熏香情意难平
1、熏香文学情感
宋代熏香文学,第一,文人因香感怀,抚今追昔,通过熏香意象,表露深曲幽微的感情,这类熏香词既有相似心理,又各有愁怀;第二,文人焚香坐禅,鼻观先参。焚香作为一种助缘,既能摒除外缘,又能通过观想鼻端香气修行禅定,明心见性;第三,咏香言怀,追思故国。南宋覆灭,遗民词人内心哀痛无法排遣。
通过咏香词隐晦抒发亡国之恨、家国之思;第四,以香为寿,情意绵长。咏香寿词一般描写寿宴富丽祥和景象,祝颂长寿安康,有的以香表心,情感真挚。不同文人熏香文学又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性。晏殊熏香词含蓄典雅,主要抒发富贵闲愁,感叹节序如流,亦有相思离愁,寿词尤多。
柳永熏香词风流多情,旖旎缝蜷,雅俗结合,情感真率。李清照熏香词情致深婉,文雅隽永,词中情感从闺中伤春、离愁别恨到家国之叹、悼亡之恨,感人至深。吴文英熏香词多为忆姬之作,辞隐情幽,弥漫旧香残梦,感怀伤逝,哀伤入骨。
2、一炉沉香祭寒食
寒食为宋代三大节日之一,寒食清明相连,虽有禁火冷食和祭祖扫墓庄重肃穆的一面,但是正逢春光无限,又有七天官方假期,于是人们趁此佳节,举家出游,踏青赏花,少女则斗百草、荡秋千。如此良辰,词人却自困闺中,伴着一炉沉香昼寝。额贴花锢,说明词人精心打扮,本有出门的打算,或是出过门又返回,并非不爱春光。
面对淡荡春光,词人忽生伤春之情,无心游乐,自困闺中,焚一炉沉香相伴。香烟迷离,幽香袭人,催生困意,词人悠悠睡去,一觉醒来沉香已经焚尽,惟余残烟袅袅,昭示着时间的消逝。花锢贴于眉间,本来不易脱落,可见词人睡得并不安稳,辗转反侧,致使额上花锢脱落,隐入山枕之中。
睡浅而梦深,醒来更加恍惚,若有所失。下闺由闺阁转至户外,海燕未从南方归来,邻家少女斗草为乐,而自己却兴趣缺缺,可见词人比一般少女敏感,嗅到春之将逝的气息。眼看江梅己谢,柳絮飘飞,渐入暮春时节。及至黄昏时节,更添疏疏落落的细雨,湿了秋千,荡秋千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也随之消散。
该词不着一字直写伤春,可是细细品来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萦绕的闲愁,这得益于意象的选取与搭配得当。
结语:
中国传统熏香文化历史悠久,初步发展于春秋至汉魏,成熟完备于隋唐,宋元明清达到鼎盛,普及民间。古香分为祭香和日香,两者并行发展。最早用于祭祀的香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祖先认为,虚烟可以升九天,与鬼神相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陶炉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现了。
通过历代人们的审美体验,香逐渐传遍世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相较于祭天祭祖、驱邪避疫的功能,香更受推崇养生保健,生活香极大地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熏香不仅深受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喜爱,更广涉儒、释、道、中医等文化领域。熏香文化在唐代就己经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体系,宋代更是臻至鼎盛,渗透于文学创作与日常起居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宋史》
《北宋词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