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学以致用读余映潮谈阅读教
且读且思学以致用
——读《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
邵路燕
身为语文人,每当翻开一本书,思绪就浸染在字里行间,心潮随之起伏,忘却了世间一切烦恼。近日,读《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且读且思,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时时浮现,肯定与反思交织,所得颇丰。
教师要善于发现余映潮老师说:“有一种教学素养,叫‘发现’。”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趣的材料、知识的精华、内在的奥秘、教学的抓手、特别的资料、表达的规律、训练的要点、有效的做法。“发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教师备课时,仔细研读文本,由此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自己的思考、教学的灵感,这些都可以称为“发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探讨,进行思想观点的碰撞,看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些也可以称之为“发现”;课后批改作业时,教师既能指出学生的错误,又能正确引导,还能肯定有价值的观点,这些也是“发现”。比如,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收集大量资料,借助作者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拓展教学,达到了入境、入情、入心的诗词教学效果。然而,我的“发现”与余映潮老师的“发现”还是有一定差距。余老师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从五个维度进行资料拓展,既有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又有对苏轼同一时期其他作品的鉴赏评价。使课堂变得有深度也有厚度。
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余映潮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他提倡“板块式”教学设计,善于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欣赏。如欣赏写景散文的描写角度之美、语言之美;欣赏小说中的情节之美、转折之美;欣赏诗词中的音韵之美……对于一篇课文,可以选点鉴赏,但是局部的鉴赏要与整个文本的鉴赏相呼应,否则就变成了孤立的、被肢解的段落或句子。例如,教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欣赏意象之美”主题进行局部赏析设计,将诗中的意象串联起来,既做到了局部的赏析,又与诗歌整体的情感相呼应。在指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余老师反对碎问碎答,也反对没有思考的回答,他认为鉴赏应基于学生的充分思考。鉴赏的结果是积累,余老师认为课堂积累应是阶梯式的,依次为字音积累、雅词积累、哲言或美句积累、片断积累。他教学冰心的《谈生命》一课时,就从课堂积累角度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实”的基础上出“新”余映潮老师谈到教学创意时,提出了八个字——“实”“新”“精”“美”“活”“丰”“趣”“雅”。我对“实”和“新”最有感触。细读书中收录的教学设计,“读中学写”的能力训练环节最能体现余老师教学的扎实。如教学《马》一课,余老师做好积累美词的铺垫后,提出写作训练的话题“马之美质”,引领学生将积累的美词运用到写作中。教学《海燕》一课,他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海燕的优美语句进行归纳整合,写一段文字,描述海燕的形象美,教学设计中标注预计用时13分钟。这个时间长度令我惊讶:余老师舍得拿出这样一段时间,当堂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次肯拿出十几分钟进行写作训练呢?总说以读促写,却不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当然不够扎实,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
余老师的课也是“新”的。教学设计出新并不容易,在确保“实”的基础上出“新”难上加难。但余老师做到了。教学《背影》一课,他带领学生品味文中反复运用的关键词句:两个“踌躇”,两个“忙着”,两个“慢慢”……课堂富有诗意又意蕴丰富。余老师的诗歌教学也有创新,教学《天净沙·秋思》,不仅有吟诵训练,还有变曲为文的描述训练——将《天净沙·秋思》扩写为散文。他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则采用了“联读式”教学法,第一板块侧重朗读,第二板块训练鉴赏能力,第三板块自由创写小诗。在鉴赏板块,余老师引入中国诗人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一诗,对比赏读。“联读式”教学法既可以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能力,又通过“板块式”教学避免了碎问碎答。这种教学思路和现在流行的群文阅读很相似,启发我们整合教学资源,将经典课文讲出新意。
读余映潮老师的书,且读且思,思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自己教学时既吸收借鉴,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虽然我一时难以达到名师的高度,但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文章发表于《语言文字报》年6月23日第版,欢迎订阅,鸣谢!)
作者介绍: 邵路燕,毕业于温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曾获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二等奖、省市一等奖;获德州市教学成果奖;获“德州市好老师”和“德州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致力于教学研究,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山东教育报》《教师报》《新校园》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十篇左右,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十几篇。联系(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