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黄河故道走来记青年诗人李彤河

(李彤河近照

他从黄河岸边走来

——记青年诗人李彤河

李正品

离开家乡巩县近十度春秋了。对于这片热烘烘的土地,我时常梦牵魂绕,那肥沃丰腴的田野、那满坡遍山绿浪翻滚的禾稼,那洛河两岸浓郁的香果、那高大林立的宋陵石雕……

啊,这一切都象诗、象画、象一曲优美的乐章,时时在撩动着我的乡思,激荡着我的心壁,哪怕是报纸上一则短短的广告和信息,也能激起我亲切之感,兴奋之情,而形象化的文学作品,就更令我感到慰藉,感到陶醉了。

现在,我就沉浸在这慰藉、陶醉之中。

我的手中,正捧读着李彤河热烘烘的诗作。李彤河是郑州市一位青年作家。他18岁时就开始了创作生涯,后来他服役,在当时的《空军报》和《徐州报》上发表诗作,成为连队中小有名气的“战士诗人”。

他复员回到巩县后,继续坚持创作,笔耕不缀,几年来,他陆续在《奔流》、《河南日报》、《长江文艺》、《东岳诗报》、《海燕》、《时代青年》、《中岳》、《洛伸》、《郑州晚报》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作。曾获年郑州市首届“端阳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并有中篇纪实小说和报告文学选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和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编的选集之中。

我认识李彤河,是在年,他那时在县文化馆任创作员,后被抽到开封《中岳》杂志社帮忙,着一身儿草绿服,一副退伍不退色的样子,我当时诧异:这位老转也能编小说?然而,短短的三个月中,他居然拿出了一批颇有份量的稿子,且都陆续地刊登了。

后来我们便相识,便一起聊天谈诗探讨创作问题,便有书信往来互相鼓励,我也更多地接触了一些作品,对他有了更深的印象和较为切身的感受。

(黄河船夫图片)

他的诗作就象一幅幅优美动人的风情画:“金黄的秋/是心里痒痒的山里人/从铜片上流着口水的/唢呐眼儿里唱出来的。”——《秋歌》。在《六月》一诗中,他写道:“六月的山村醒得最早/密集的声响悬在空中/爆出金色的蹄音/倾诉着内心深处的喜悦……”多么亲切的乡情呵,我仿佛看到金秋田野上家乡父老喜庆丰收的热腾腾的情景。

李彤河的视野是广阔的,表现的题材是多方面的。他写《黄河边的孩子》,也写《捏糖人的老汉》,写乡村的《火红的野酸枣》,也写都市的《车站相思树》,写《八月的中原》,也写《北国,一个暖融融的早晨》。总之,他的目光所及,都记载着他不平凡的心灵历程。他是从黄河故道走来的,黄河的乳汁喂养了他,他的诗歌中写黄河的尤其多。他曾对我说过,他几乎每年都要去黄河边走一趟,他站在黄灿灿的河岸,望着周围恹然春困的群山,心里好一阵子翻腾。“想到自己远古的祖先就是沿着它的流城发展下来的,想到它世世代代灌溉了这片广漠的土地,养育了祖辈先人,我对他既是景仰,又是感激,我可以说,这河仿佛是我的,或者说,我是属于这条河的”。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根的意识,民族的感情的作用,他对人生充满乐观主义的信念。因而,他的诗象一团一团燃烧着的赤诚之火一般照耀着别人和自己。他在《心祭》中写道:“太高/你的肩头/我奋力地攀援/从不回头/看那一眼死火的记忆/。”他用一种崭新的微笑去面对不幸,再次地拥抱生活:“走吧,托起我们的双足/趁脚下的路/尚未被落叶封住.....”.

是呵,生活——他的母亲,即便是他吮吸的是一个消褪了红晕的干瘪的果实,他仍然那么执着地爱她。这种恋母情结,会促使他牢牢地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来,我相信,并祝他的生命之树常绿!

来源:年《郑州文化报》创刊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