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背影之后,建议删除课文爱莲说理
多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建议将朱自清的《背影》从课本中删除,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当然《背影》并没有被删除。
而《谁是最可爱的人》还真被删除过,当时的语文出版社社长说此文不合时宜,后来这篇文章又回到了教材里。
近日,看到很多人在讨论一件事,因为有人希望删除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写了什么?
这篇散文写了三种花,每一种象征不同的人。菊花象征品性高洁的隐居者,牡丹象征追名逐利之人,莲花象征身处俗世依然洁身自爱之人。作者对三者的态度是不同的,对第一种是欣赏,对第二种是鄙夷与不屑,对第三种是认同与赞美。
文章重点写的是“莲”,“菊”和“牡丹”都是用来衬托的,其中“菊花”属于正面衬托,“牡丹”属于反面衬托。“衬托”就是通过写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
全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就像很多诗歌散文借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种美好品性的赞美、对某种丑陋现象的鞭挞一样。这种手法在中外作品中都很普遍。
在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象征胆怯懦弱的逃避现实者。
在郑板桥的《竹石》一诗中,作者借具有高尚节操、刚劲风骨的“竹”,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人生追求。
文学作品中的“物”,不过是作者们用来抒情、言志、达意的载体。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这本不足为怪。
比如在唐代诗人裴潾的《白牡丹》一诗中,清雅脱俗、默默无闻的白牡丹比喻那些高洁之士,雍容华贵、艳丽繁盛的紫牡丹比喻那些看重名利或者趋炎附势之人。
有人希望删掉《爱莲说》的理由是什么?
一个网友说:“你觉得莲好你就夸莲,何必去诋毁别的花,又为什么要用那些花去比喻不好的人,还顺带踩一下陶渊明,说不如他出淤泥而不染……”提炼一下,就是:诋毁别的花,拉踩陶渊明。对此,不少人表示赞同。
以前上课的时候质疑是没问题的,毕竟那时候年纪小,不懂得文学手法,也不太了解作者所处的背景和经历,而在读了很多诗歌后还这么说,就显得无知且幼稚了。
很显然,周敦颐并没有“拉踩”陶渊明,文中不是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吗?作者明明觉得陶渊明是真隐士,惋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而周敦颐也不一定不喜欢牡丹,古诗中的很多意象都有相对固定的含义,比如“冰雪”常含有“冰清玉洁”之意,“月亮”常常代指“相思”,诗家们只是在借物抒怀而已。
很多人表示很无奈,说如果这样看待文学作品,那么“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是不是也要拉出来批判一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在他们眼里是不是拉踩了百花。
很多时候,“质疑”是进步的开始,但有的质疑似乎有点刻意,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否不合时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