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制造的脉络与转型
撰稿:史香玲宋欣禹
编辑:王朋
编者按
财经西部特刊《西安开新局》,聚焦西安综合能级的提升,深度解读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水平的构建提升,尤其是工业制造上的补足补强。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对城市而言,制造业的地位稳固,经济的发展就有底气。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显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全数进榜,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成都8个城市进入榜单前十名。
深圳的制造业“家底”颇为厚实,年即成为全国首个工业增加值突破亿元的城市,如今拥有创维集团、科达利、传音控股、金溢科技等获评国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而位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12名的西安,制造业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起起落落,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诸多知名制造业企业,到制造业发展规模逐渐下滑,再到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
如今,西安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制造六大支柱,在引领陕西经济崛起中作用凸显。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主题。西安制造业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和区域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初具雏形
西安制造业的大规模崛起,与几次国家战略有关,西安都被列为工业布局的重点城市。
纺织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高速发展的制造业之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年,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四个地方被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为发展纺织业,之后加上邯郸、咸阳,这六地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大华纱厂,就在这一时期建立。受大华纱厂的影响,借助区域优势和政策支持,西安的纺织业顺势崛起,建立了产品门类齐全、布局相对稳定的国有纺织工业体系,尤以西安纺织城为重,其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据媒体报道,在西安灞河、浐河之间的白鹿原脚下建设的纺织城,主要包括西北第一印染厂和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等大型国有纺织企业。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纺织城的企业年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保障民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年《西安晚报》的报道来看,纺织城“30多年来,仅工业企业创利税42.6亿元,比西安的电工城多出了20亿元,成为我市最大的财源地”。
彼时,纺织业的辉煌只是一个侧影,西安整个制造业的门类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譬如,电力机械、仪器仪表、兵器、航空等大型机械制造业兴起,之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等项目落户西安。
扎实的制造业基础,结出“智慧”果实,运载火箭发动机、人造卫星的星载控制、民用飞机、集成电路、电力半导体器件、计算机等成果领先出炉。
不只大型制造业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与生活消费紧密相关的制造业,也是生机盎然。
上世纪80年代,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黄河”彩电、“海燕”彩电、“中华”肥皂、“蝴蝶”手表、“骆驼”搪瓷等,都是当时的著名品牌,一度将“西安制造”的影响力扩散至全国。
发展困顿
日积月累中,西安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机械等领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老牌工业城市”的名号越来越响。
一篇年刊发的文章《西安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里提到,年以来,工业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高于50%,在工业经济内部,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加速发展态势……
然而,这种持续向好的势头却在年出现转折。
当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工业增加值排名靠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为33.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与国有经济比重高、重量级企业后劲不足的经济结构不无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城市间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原有的经济结构反而导致制造业的活力不足。
在与东部城市的产业对比中,这一现象愈发明显。
上述文章提到,年,西安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家,有一批大型的制造企业,如西飞、陕汽、西航、基地、西电、大唐、法士特等大型工业企业,但与一汽、联想、长虹、海尔等能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制造集团相比,规模仍然偏小。
以同样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青岛为例,年,青岛GDP总值为.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0,而西安GDP总值却只有.14亿元,不足青岛市的一半。当年青岛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而同期西安的数据却只有亿元。
彼时,青岛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均为制造业,它们纷纷抓住机遇成为青岛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崛起。
时任西安市市长孙清云指出,工业规模偏小是西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软肋。为弥补短板,要坚决推进工业振兴计划,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西安市“十一五”工业强市和产业布局调整专项规划》很快出台,提出西安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形成六大产业聚集优势,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软件信息产品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和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不过,打造制造业集群乃至提振工业经济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年,西安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数值为.38亿元,但是占GDP(.49亿元)的比例仅为31.05%,发展规模仍有待提升。
年,《中国制造》出台,拉开了国内众多城市在制造业领域补强或优化的大幕。
在此节点,《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实施意见》下发,对城市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定下了不少的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迈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用十年时间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具体来看,到年,西安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力争西安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自此,制造业的崛起被放到愈加突出的位置。
转型现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制造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制造六大先进制造业正不断壮大。
如今,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为了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十分关键,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年,西安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下一步西安要在补齐先进制造业规模不大、投资不足、布局不优、集群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融合发展不深等短板,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主要以打造支柱产业集群和聚集区实现突破。
其中,对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汽车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经过两年积累,制造业增长态势明显。
年上半年,西安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达到23.3%,占比81.2%。三星二期、隆基电池、陕汽扩能、比亚迪电子等在内的重点先进制造业项目个,总投资.6亿元。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占西安市重点项目的比重较年提高6.2个百分点。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报告显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分别位列第10位和第46位。
然而,制造业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
《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设立目标,到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打造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在内的6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户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
此外,官方还出台相关政策,为制造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譬如,对符合标准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万-万元的补奖;重点扶持包括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5G产业、光伏产业在内的重点产业和技术创新项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技术改造难度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