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旅文学之窗丨别离后,你是否依然
央广网9月13日消息(闫家斌)九月,退伍的季节,又一批士兵脱下军装,告别军旅。今天的军旅文学之窗,播送散文《别离后,你是否依然记得他们的身影?》,带您一起感受武警江苏总队常州支队执勤八中队退伍战士与哨位的深情告别和对火热军旅的回忆。
别离后,你是否依然记得他们的身影?
青春,是人生多么美好的时光。在谈论自己青春的时候,有人说自己的青春是小草吸收阳光,也有人说自己的青春是海燕搏击风浪,而在武警常州支队执勤八中队的官兵看来,青春,则是多了一份赤诚和滚烫。军旅数载,历经多个春秋冬夏,离别终要定格在夏秋交替的这一时刻。
8月29日,武警常州支队执勤八中队即将退伍的老兵举行向哨位告别仪式。“敬爱的老兵,你已圆满完成目标单位看押勤务,请下哨!”“敬礼!”听到口令,老兵们眼含热泪,向心爱的哨位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即将离开自己战斗过的哨位和朝夕相处的战友,他们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执勤八中队坐落在群山环绕的丫髻山深处,监墙5号哨距离中队营区足足有1公里,是离中队营区最远的一个哨位。每一次哨兵交接,必须要徒步走上10多分钟才行。
黄瑞宏还记得新兵时第一次上5号哨的那个夜晚。“哨兵同志,你已进入阵地!”刚进岗楼,带班员的这句话,让他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对他来说,岗楼,四周的山,还有月光,以及他刚才走过的巡逻通道,还有路边的树……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站在哨位上,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黄瑞宏全神贯注地盯着目标,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5号哨站岗,远处可看山,眼前可看见“张牙舞爪”的飞虫,但更多的是,在看每个人心里的耐性。一次,支队领导到中队检查工作,问正在站哨的黄瑞宏:“在这里站岗,四面都是山,还有那么多虫子,你会不会觉得压抑?”
黄瑞宏回答说:“有时候会,但我也经常在想,大山的最深处是什么,是村子?是农田?还是其他的?我看不到。但我相信,这盘山的公路,一定是通向更加广阔的地方。这样想着想着,心也就安静下来。”
战士们说,在这里的每一个漫漫长夜,都会枕着此起彼伏的虫叫声入眠,有时候也不由会心生烦躁。一开始时很不适应,根本睡不着,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听不到虫子叫反而睡不着。曾经,中队干部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把这些虫子消灭得差不多了,可是,没有了虫声相伴,一些老兵竟然又睡不着了。
在这里,不仅有蚊虫喜欢和哨兵做伴,还有地上爬行的蜈蚣出没,窗户边、帘子下、桌子上,随处可见它的影子。有一年新兵刚到中队,新兵陆康正在进行战术训练,忽然,他感觉手痒痒的,低头一看,立即惊声大喊:“班长!班长!我手上爬着一条蜈蚣,它会不会蜇我啊?”
大家先是紧张地瞪着他的手,接着一阵哈哈大笑。班长贺昌杰笑嘻嘻地走过来,用小木棒夹住了这条蜈蚣,拿到陆康面前说:“恭喜你,马上变身‘蜈蚣侠’了。”班长的话又惹来一阵笑声。
对于入伍已经12年的上士黎庆常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夏天的青蛇。在烦闷的夜晚,一条接着一条扎堆在探照灯照射的地底下徘徊……黎庆常说,好在这些青蛇“纪律严明”,从不主动攻击哨兵。走在山区的执勤通道上,基本上大的小的动物都能碰上,但战士们已经见怪不惊,习以为常。
有时候,中队也会组织在巡逻通道上训练,官兵们任由汗水在额头上奔腾而出,最是酣畅淋漓!他们说,部队生活的磨练摔打,让他们更成熟、更坚强、更勇敢。
上士于翔一直在中队服役。他和5号哨相伴了11个春秋,再有一年,他也该退役了。像往常一样,他解下腰带,披上子弹袋,从明天就要离队的战友手中,接过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执勤用枪,标准地敬了一个军礼,再注视着战友渐渐离去时月光照在身上的背影,然后转身,望向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丫髻山。
此刻,他的心如那月光一般,带着些许的离愁别绪。他们曾经一起经历过的火热的军营生活和战友情谊,如电影胶片,一帧一帧浮现在眼前,让他不由热血沸腾。朦胧泪光中,他依然坚守哨位,守护着脚下这方热土的安详和宁静,从这种平凡与单调中,找寻属于军人的使命感、归属感和神圣感。他想用《士兵突击》里李梦的那句台词,为在这里奉献了数载青春的退役战友送行——“光荣在于平淡,艰苦在于漫长”。
今夜,离别之夜,凉风习习,哨楼依旧,眼前依旧是一幅青春激情的画卷。月光、星光、探照灯光,交织在一起,尽情照在树叶上、地面上,与官兵们夜训的呼喊声和成一片……多想留住此时此刻,青春做伴,风月同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告别军营的时刻终究会到来。拥抱,别离,别离,拥抱。多年以后,相信那些山、那座哨,终究会记得一茬茬的官兵,记得他们留在这里的辛勤汗水和火热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