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王府井地区时装行业的形成与发展
董金甫北京脉搏
解放后由于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服装生产也由家庭缝制转向商品市场,服装的定做和购买日益增多,随着苏联、东欧各国的友人,往来频繁,促使服装行业更加繁荣兴盛。从20年代至年公私合营前,王府井一带服装店的发展竟达到40余户,除前述各户外,先后开设的有新源、东华、惠罗、美琪、大陆、协昌、海燕、惠康和中天等,东安市场内先后增加了大陆、青年,金鱼胡同有兴鸿,崇内大街的珂福,东交民巷的福记、陆金祥、杨成法等,还有经营裘皮服装、革皮服装的建华等8户,形成了东城区王府井地区服装行业系统的网络。
在解放初期新崛起的服装店中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是东华、美琪和海燕三户。分别介绍于后:
东华服装店
东华服装店经理董金甫出学于新记西服行,他精明强干、头脑清醒,在经营管理方面是把能手。他善于随时分析市场情况,认识到东华当时资金不如各大的老字号,在做苏联顾客业务方面比不上美琪,在争做东欧各民主国家的业务上也比不上海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展自己的业务,他利用他胞弟董金才从应元泰学到的裁剪技术,融合发昌祥大方款式的特点和徐顺昌制做中山服的技艺,专为国内外顾客承做各式服装,以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总结前辈的经验,知己知彼的创造一条新路。
他不惜重金招聘有高超技术的工人和业务人员来店工作,如聘请天津小白楼出学的女剪裁师杜凤岐,专门研究剪裁、制做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女大衣,聘王萍担任业务翻译,便于接待苏联等国顾客,聘苏庆瑞掌管财务,对待职工的生活待遇也较其它相同店宽厚。
由于全店上下团结一致,业务日益旺盛,店誉也随之提高,受到中外顾客信赖。年底承做共青团中央青年出国代表团服装多套,由于做工精细,样式对路,裁制合体,受到冯文彬、廖承志同志的赞许。
后又为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伍修权、乔冠华等同志承做的西装和大衣。在裁制伍修权大使的西服、大衣中,按照宽松大方样式做的,他本人穿试后十分满意,而乔冠华同志的衣服,开始他不称心,后按他本人提出的款式,上身要合身瘦袖,钉四个袖扣,下身裤子要求坐下去,前腹部不得出折,完全要的是美国式样,经过重做,最后他表示满意。
由于东华在西装款式上,宗美英绅士派,中山服采取徐顺昌的裁制方法,同时根据顾客不同年龄、身份、爱好进行裁剪制做,受到当时很多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如张奚若、章伯钧、章乃器、罗隆基、孙晓村、史良、胡子婴诸先生的赞许。
他们给黄炎培先生制作衣服时,根据他体胖、脖子粗的体型及手臂不能伸直的毛病,在裁剪和制做上都进行了调整,使他穿上达到合体大方。东华服装式样在戏剧界和银行界也有很多顾客,如金山、孙维世、叶盛兰、杜近芳等,他们穿着很讲究,对规格、式样及做工都要求很严格。
当时为了苏联和东欧国家顾客的需要,他们摸索研究试制出一种用各色纯毛华达呢做面,内絮驼毛做活筒,外镶各种裘皮领边和袖口的女棉大衣,穿上既轻快,又美观耐寒。
正适合苏联和东欧地处寒冷地方妇女穿着,受到欢迎,纷纷前来定做和购买成品,供不应求,红极一时。当时苏联顾客称东华为“王府井号果列”,名扬苏联。同行各店争相学习和仿制。
此外东华为收集新款式,也是不遗余力的,一次董金甫和周阿罗在街上闲聊,看到一位女同志穿着一件大衣,式样非常新颖,于是他俩尾随那位同志,前后仔细观看,使那位女同志疑为坏人,后经解释,那位同志站住让他俩看好,并介绍这件大衣是从国外带来的。
董金甫对信息非常重视,随时随地捕捉信息。一次在东来顺吃饭,听大陆经理陈统邦露出上海某人有批客户存的英国呢绒面料,他听到后马上托词退席,当即购买车票去上海,把这批货买到手。
东华的劳资关系比较融洽。会计苏庆瑞是服装业工会主席,董金甫是服装同业公会副主委,彼此在经营上遵守国家政策法令,重视劳资协商,同心协力搞好企业经营,并努力把王府井服装行业教育成遵纪守法、热诚为顾客服务的商店。
公私合营后,董金甫被安排为王府井服装中心店副经理。东华这块名牌经过多次调整网点始终保留下来,现在越办越红,发展成为今天的东华服装公司。
美琪西服店
美琪西服店经理张松茂解放初期他会同张子芳师傅来京,创办美琪西服店。张松茂富有经商能力,张子芳系出学于苏联海参崴服装店的一位有高超手艺的师傅。
受到当时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的信任,称张子芳为苏联式服装专家。凡到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均由大使馆介绍到美琪做衣服。该店生产车间的技工,大都是在哈尔滨做过十多年苏联式服装,技艺经验十分丰富。
苏联在西装、大衣剪裁工艺方面,早期在国际服装中,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大衣的工口和女西服上衣的前胸,推、归、拔、烫都具有相当高的技艺。因此,该店深受苏联顾客欢迎,称该店为“王府井瓦西里服装店”。
年公私合营后并入东华服装店。一批具有裁制苏式西服、大衣的技工,传授技艺,培养新人,在同行业中起到较大影响。
海燕西服店
海燕西服店经理周阿罗,出学于苏联海参崴服装业,其父系早年哈尔滨著名裁缝。50年代周阿罗与乃兄周桂芳、姐夫何绥岳来京开设海燕西服店。三人均技艺高超,何绥岳在40年代曾在上海ADK制衣厂担任裁剪师,他取英美西装式样,用苏联工艺,研制出西服和大衣,成为上海新潮派,深得东欧各国专家欢迎,誉海燕为“阿罗裁缝”。
周氏兄弟既会英语,又通俄语,自开业至公私合营,五年间营业蒸蒸日上,受到同行业羡慕,也是学习的榜样。合营后并入东华,周阿罗被安排为王府井服装中心店副经理,何绥岳为东华总裁剪师,使他们的裁制技艺,得以传授新人。
总之,王府井服装行业,从清末开始到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在这长达50年的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开拓,发展成为王府井服装行业网络,是来之不易的。
为了适应当时市场的需要,各店不惜重金从上海、哈尔滨、大连和天津等地招聘来一批批带着各种流派服装技艺的工人师傅们到京献艺和授徒。并且把他们对质量、操做工艺、规格式样等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一代代流传下来,给北京服装行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经营者们在同行竞争中,在互相学习和总结中,认识到店容、店貌、店誉、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是每个店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因此他们根据本身条件结合市场高、中、低档服装的消费者需求,发展成各具特色的服装店,供应着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要,从而使王府井服装行业深受国内外顾客赞许而享誉中外。
解放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更加繁荣。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王府井服装行业已发展成为今天的新貌,供应着来自全国和各国的顾客。凡来北京的中外人士到王府井必然要看看服装市场。
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查看):
57段北京记忆,还原一个曾经有过的时光
98张航拍照片,俯瞰最原生态的北京城
稻香村糕点大全,种总有一款适合你
曾经的大兴县
24幅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
曾经的大宣武
中南海里什么样
马明书法作品展
北京烤鸭趣谈(漫画版)
细数老北京的“八大”门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