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是你走进大自然剧院的终生门票
▲
长门岩因其地理位置成为候鸟迁徙的驿站之一。
这座黄海深处的小岛
为何能够吸引中国各地的观鸟者?
这项在中国方兴未艾的观鸟活动,
在告别了曾经的贵族属性之后,
于新时代又隐藏了怎样的发展潜力?
“观鸟是你一生走进大自然的门票!”这句西方谚语足以证明观鸟在西方户外生活的地位,而我正是握住这张门票的观鸟人。9月的青岛,依然留存着夏季的湿热,从繁华的闹市一路向东,奇峰罗列的崂山渐渐出现在眼前,最终看到它屹立在黄海之滨。在崂山脚下一处小渔港,几位年龄各异的人聚在一起,身着迷彩服、头顶遮阳帽、鼓鼓的背包、拿着“长枪短炮”、时不时翻开书念念有词地查找着什么……与周边的人群与环境似是有些格格不入。
▲
坐在船上前往长门岩的观鸟队伍。
他们焦急的眼神中隐藏着期待,穿梭在海天之间的眼神与相机的角度透露了他们的身份——观鸟人,而我也有幸是其中的一员。这次由青岛市观鸟协会组织的海岛观鸟之旅,目的地则是向东20多公里的长门岩。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将观鸟者定义为:以观鸟为目的的至户外1公里或者以外的地方出游的人,或是在户外近距离观察、识别鸟类的人。这项源于欧美上流社会消遣的活动,如今已逐渐走向大众。
除去海南岛这样的大岛,这将是我的第一次海岛观鸟之旅。由南北两座小岛组成,面积不过0.25平方公里的长门岩是一座“无淡水、无航班、无居民”的“三无小岛”。岛上遍布被俗称作耐冬的山茶,树龄最长达年之久。山茶于冬春两季开花,常年披绿,故名“耐冬”。这里几乎是这种亚热带植物分布的最北限,山茶也是青岛市的市花。
▲
从长门岩北岛遥望南岛。
此前,长门岩还是一块尚未开发的观鸟处女地,因此这趟旅程更加充满了新奇和期待。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船只行驶了近两小时,终于隐隐看到了长门岩的轮廓。路上惊喜地拍到了一只青岛从没记录过的白腰燕鸥,算是为这次海岛观鸟之旅开了个好头。我们从北岛开始了全岛的鸟类搜寻。岛上的地形较为陡峭,最高峰84.7米,植被十分茂密。为了看到更多的鸟种,我们一行人分散开行动,在郁郁葱葱的林子里穿行。
长门岩上有大片的植被覆盖,这也为鸟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观鸟并不仅仅依赖视觉,想要找到鸟类,还需灵敏的听觉,真正的观鸟高手,可以仅凭聆听就分辨出绝大部分鸟类。同时,想要获取观鸟的战利品——“照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拍摄对象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更何况出现后它也许只是让你惊鸿一瞥,拍摄的机会稍纵即逝。
不久后我们发现,随处可见的黄眉柳莺是岛上的绝对优势鸟种,平时常见的麻雀在这里完全见不到踪迹。柳莺身材小巧而又活泼好动,我的相机很难跟上它的节奏。除了莺类,岛上还到处是各种鸫、鸲、鹟、鹨、鹀的身影。
▲
这只红尾伯劳身上带着花纹,表示它是一只刚刚离巢的幼鸟。
当然,长门岩也暗藏着惊喜,世界易危物种(Vulnerablespecies)史氏蝗莺是长门岩的明星鸟种,在中国并不常见。蝗莺这一类小鸟其貌不扬,黄褐色的身体,有些种类夹杂黑色的纵纹,较难识别,普通人见到基本会认为是麻雀。它们大多生性胆小,不喜欢飞行,基本躲在茂密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爬动,有时候即使近在咫尺却难以发现。
▲
在枝头上的黑枕黄鹂。
白腹蓝鹟是岛上的颜值担当,从背后看去,就像是一颗移动的蓝宝石。喜欢站在枝头的它们时而沐浴阳光,头顶和两肩的钴蓝色闪耀着金属般光泽,更加璀璨夺目。不过这些华丽往往都只属于雄鸟,灰褐色的鹟类雌鸟辨识起来颇有些头疼。在雌雄异色的鸟类中,雄鸟为了吸引异性进化出绚丽的羽毛,而雌鸟的低调能帮助它们更好地隐蔽。而同样隐蔽的是一种红角鸮,而“角”其实是头顶两端直立的羽毛,红角鸮斑驳的羽色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是一种绝佳的保护色。
一只具有良好保护色的红角鸮。
正值迁徙季节的长门岩,能够让飞跃林地、穿越海洋在北方繁殖的鸟类歇脚。面积不大的长门岩,候鸟密度高得惊人。听起来浪漫的迁徙,对鸟类而言实则是惊心动魄的旅程。候鸟穿越高山、峡谷、海洋或是城市,食物与水的匮乏、恶劣的天气、天敌和人类的捕杀,各种干扰和障碍都会成为迁徙途中致命的因素。
在长门岩过境的主要是林鸟和猛禽,这里有林鸟需要的昆虫和草籽,那以小型鸟为食的猛禽一定紧随其后。还没登岛时,便见到一只燕隼扇动着流线型的翅膀划过天际。游隼、红隼、雀鹰、赤腹鹰、灰脸鵟鹰、凤头蜂鹰……这些矫健的空中猎手在海岛上空借助着气流自由翱翔,伺机抓住一只小鸟,为漫长的旅途储备能量。
▲
游隼被称作“鸽虎”和“鸭虎”,擅长在空中利用强大的俯冲力捕捉鸟类。
在观鸟中,鸟类往往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足够倍率的望远镜和长焦镜头。而在长门岩观鸟途中,我们却不止一次亲手碰到了热乎乎的鸟——很多旅途中虚弱的小家伙,不幸地撞上了岛上的建筑。有些严重的可能直接一命呜呼,幸运的小鸟,在撞晕后会被我们补充一些水分,之后再慢慢恢复体力继续迁徙。
▲
撞晕后被我们捡到的黄眉柳莺。
鸟类迁徙的根本原因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科学解释,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是自身生理原因与外部条件结合适应发展出的结果。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我们更愿意去相信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
我们没有选择当天离岛,而选择在长门岩过夜,只为在漆黑的夜中寻找一种神秘的鸟类。这种鸟类并非夜行性,但是它们白天只在远洋上翱翔,在夜晚悄悄地回到岛上。这便是黑叉尾海燕。
在夜色的掩映下,白天从远洋辛苦捕鱼归来的海燕父母,以踉跄的姿态登上回家之路。黑叉尾海燕的夜间视力和陆上行动能力很差,但为了不引起天敌的注意,从而演化出夜间归巢的习性。
海燕成鸟降落时只能听到扇动翅膀的微弱声音,它们往往需要在草丛里缓缓爬动,循着幼鸟表达饥饿的叫声找到自己的巢穴,把嗉囊里储存的食物喂给幼鸟。为了把干扰降到最低,我们很快就离开去寻找其他的鸟类。
▲
在天空中作伴飞行的两只黑叉尾海燕。??FrancisYap
高尔基的《海燕》中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成为了时代青年们的呼告,尽管绝大多数人从来也没见过海燕,甚至会把海燕与海鸥混为一谈。其实海燕属于鹱形目的物种,这是一类特殊的海洋性鸟类,世界上翼展最长的鸟漂泊信天翁也属鹱形目。它们几乎终日翱翔在海上捕猎,只有繁殖期才会上陆。
黑叉尾海燕比它同目的信天翁较小不少。全身乌灰色的它们有着像鱼尾一般的分叉尾羽。在嘴基上方有一根较粗的管状鼻,用来排出体内的盐分,甚至还有供它划水的蹼足。其貌不扬的它极其依赖海岛繁殖,但面临各方的威胁,它已经被评为世界近危物种(NearThreatenedSpecies)。岛上没有固定居民,反而遍布密集的海燕洞穴,如今长门岩也已是黑叉尾海燕的重要繁殖地。
▲
黑叉尾海燕的蹼足可以让它在海面上跳跃行走,帮助觅食。??FrancisYap
而那晚,除了黑叉尾海燕,当然还有夜行性的红角鸮、普通夜鹰,令人惊喜的是,我们还见到了很多卸下了防备的昼行性的鸟类,为我们的观鸟之夜抹上几笔颜色。
观鸟这项运动在中国内地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观鸟人不足总人口的0.1%,相比美国的20%少之又少。这项从年进入北京的运动在这二十年间其实已经逐渐构成了属于自己的社群,这些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观鸟人发展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年轻、新人多、学历高、学生多,相比于欧美国家“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人”有着一定区别。
▲
在英国法恩群岛观鸟的人们。??PaulJepson
在拥有众多观鸟适宜地的山东半岛,观鸟本身仍然是一件鲜为人知的活动,观鸟爱好者们自发成立的观鸟组织,成为在社会中推广观鸟的有力阵地。如今有着“贵族血统”的观鸟活动也在不断降低它的门槛,不限时间、地点、器械与专业知识,需要的就是望出去的契机。
观鸟这项始于消遣的活动,却不止步于消遣。观鸟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通过每一个穿梭在林间、岛屿、城市的观鸟人蔓延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从一闪而过的倩影逐渐弥漫至远方。
撰文、摄影/宋泽远
编辑/魏宁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