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文体界限,关注阅读基本能力
虽然语文阅读题看似花样翻新,五花八门,但是本质上它们都是在考同一个东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语文阅读是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说得更明白一些,阅读无非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字、词、句、段、篇”,考查你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要求你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言把你的理解表述出来。
所以,除了我们习惯地分门别类地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之外,还应该建立一种意识,那就是不管什么文体,其实都是在考查阅读而已,更高层次上是相通的。不用刻意去区分那些文体,要回到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上来。
为了更形象更具体地说明问题,我们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是有人面,也有桃花,而且“人面桃花相映红”,今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但是“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这样的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不但说出自己爱莲花的理由,而且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把自己爱莲花,爱莲花的君子特质,爱莲花的与众不同突出出来了。
海燕(节选)高尔基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这几段文字,正因为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中胆怯懦弱的表现,与海燕的表现形成对比,才更突出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高傲的形象。
《故乡》片段鲁迅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这几段对杨二嫂描写的文字,写出了现在的杨二嫂是什么样子,也通过回忆写出了过去的杨二嫂是什么样子。两者的对比,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从中体会到时间的流逝,社会的磨蚀对一个人的巨大改变。
《苏州园林》片段叶圣陶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段文字拿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特点和苏州园林的不对称进行对比,进而突出了苏州园林所具有的美术画的特质。
《怀疑与学问》片段顾颉刚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这段文字采用了一个对比的方式,将完全不会动脑,听什么是什么,和常常怀疑、常常发问对比,由此清楚地论证了学问从怀疑中来这个基本观点。
以上六则材料,出自于我们习惯意义上划分的不同文体,古今中外都有,但是通过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写法上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虽然可能在记叙文中被称之为衬托,在说明文中被称之为作比较,在议论文中被称之为正反对比论证,但是,都改变不了其对比的本质和对比的作用。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通过对比,才能突出一物区别于另外一物的特质,才能让这一特质在人的头脑中打下更深刻地烙印。
综上,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文体的界限,以俯视的姿态看待考试中的关于种种不同文体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阅读能力是第一位的,多读一些高质量的文章能够真正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
当然,这种阅读的功夫,不仅仅下在考前,更应该下在平时,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的功夫下到了,下足了,路子对了,那么应对考试,实在是太轻松不过的一件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