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这样炼就
中国速度,这样炼就
——在唐车感受“中国高铁工人精神”
唐车的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团队。通讯员吴宏道摄
探访唐车,到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所在地是最好的开始。年,这里有了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这里发出中国工匠组装的蒸汽机车的第一声轰鸣。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记录了中国民族工业发愤图强的起点。
斗转星移,沧桑百年。今天,制造这台蒸汽机车的中国第一家铁路机车修车厂,已变身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车)。它正以陆地飞行的“中国速度”和开放创新的雄心壮志,奋进新时代,演绎新精彩。
在唐车蹲点调研,黑白与彩色的光影,反复在记者脑海中转换。唐车的百年沧桑折射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成长史,“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中国高铁工人精神在此发轫。
坚守产业报国的理想和使命,矢志不渝,历久弥坚
今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当天中午,来自全球的媒体记者一走进新闻中心餐厅,就被餐台上的车模吸引——这是中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模型。
中国名片,名不虚传。伴随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高铁成为体现“中国力量”的代表作。它告诉全世界,中国力量是科技的力量、发展的力量。
高峰论坛开幕前的4月23日,唐车外宣主任吴可超应邀走进央视《瞬间中国》演播厅,讲述“飞机运火车”的故事。
年8月,土耳其萨姆松市通过全球招标,采购轻轨车辆。唐车凭借产品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赢得了这份订单。
这是唐车第一个海外有轨电车订单,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低地板有轨电车首次出口欧洲市场。
土耳其地处亚欧交界,唐车将其视作“中国制造”挺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备加重视。在年年底双方签署的采购合同中,唐车承诺12个月内交货。
年11月5日,唐车把首批列车运抵天津港,吴可超随行采访。担心错过列车装船的现场镜头,他在不熄火开着暖风的汽车里等了一宿,直到天亮。然而,承运电车的船却一直没来。
后来吴可超才知道,那一刻,强台风“海燕”正在肆虐,货运代理公司通报,承运电车的货轮延期到港。
台风属不可抗力,唐车完全可以推迟交货,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面对萨姆松方面对有轨电车延迟投运表现出的焦急,唐车一诺千金:他们果断提出,用飞机运火车,不计成本,不讲条件。
于是,发货现场转到了正定国际机场。
《看啊!飞机吃火车啦》——如今吴可超依然记得当时一家媒体的这个标题。这不仅是我国首次使用飞机发运大型轨道车辆,也是世界最大的货运飞机安-首次运载轨道车辆。
“接触过我们的国外客户,常常赞誉我们唐车人了不起。”唐车董事长侯志刚说,“产业报国是几代唐车人坚守的理想和使命,这已经牢牢刻在企业成长的基因里。”
唐车,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实业兴邦、追赶世界的使命和追求紧密相连。
年,唐车的前身——位于唐胥铁路终点站的唐山修车厂,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之后命名为“龙”号。南有江南造船厂,北有唐山修车厂,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由此开启。
泛黄的影像记录了唐车人的激情岁月——
年,铆工孙凤山把自己手工锻造的毛主席像,挂上第一辆毛泽东号机车的车头。这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遗址的残垣断壁诉说着唐车人的坚毅顽强——
唐山大地震中,唐车名职工罹难,占职工总数的22.7%。废墟中爬出来的唐车人没有被打垮,他们抢修出一台内燃机车,取名“抗震号”。五个月后,全厂恢复生产。
最豪华的“婚车”载满了唐车人的家国情怀——
年4月11日,首列时速公里“和谐号”下线。为了它的问世而一再推迟婚期的4对新人,把婚礼的现场设在车间,刚下线的动车成了他们的“婚车”……
这样的报国情怀,展现在唐车人支援长江大桥建设的工地上,也融化在参与坦赞铁路等援外项目的唐车人的汗水里。
师傅传徒弟,传的是执着专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蛋壳雕字,是配管中心班长付阳阳的绝活儿。练这个,是为了掌握手上拿捏的精细力道。
年,唐车出口莫桑比克的一辆客车在出厂检测中,仪器提示“漏电接地”故障,如不排除,列车将无法安全运行。查找原因,原来是安装顶灯开关的时候,手钻把内墙板打透了,损伤了后面的线束。
钻孔的深浅,竟带来这样大的影响,付阳阳对手上功夫有了敬畏之心。他找来有机玻璃板下脚料,在上面铺上纸,尝试着用台钻刻出各种造型的纸片,而不划伤玻璃板。几番下来,功夫颇有长进。
但台钻毕竟固定在操作台上。动车组装过程中,手持的电钻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操作手钻的功夫怎么练?付阳阳想到了鸡蛋。他买回来一袋鸡蛋,一天两个每天练。失败了,就拿来做菜用。坚持了半个多月,敲碎30多个鸡蛋后,全家人终于不用连着吃西红柿炒鸡蛋了。
执着专一,精益求精,这是付阳阳从师傅身上学到的精髓。
付阳阳的师傅是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苏健。在付阳阳眼中,师傅对品质的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制动弯管是动车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列动车组有0多根制动管,苏健要根据设计要求,将它们弯成各种形状。这些年,他采集国内外不同厂家的14类、22种型号的原料管,进行了多次试验,总结出1.4万多个数据,形成弯管回弹补偿数据库,成了最了解高铁制动弯管的人。
师傅传徒弟,传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更是严谨、精细、敬业、合作的工作态度。而这种态度,比技能更重要。
走进总装配一厂,最醒目的是高悬的标兵“大头照”。正如苏健所说,“哪怕只是把一项技能做到极致,你就是大家眼中的超级英雄。”
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是激励唐车人砥砺奋进的企业文化。
徐书玲是一名接线工。她的工作,是为动车组驾驶室接电线。
一列动车有5万多根线,10万多个接头,徐书玲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电线中的一部分,准确无误地接到端子排口。只要有一根线接错,整列车就无法安全运行。
现场五颜六色的线头,让记者犯了密集恐惧症。徐书玲说,她犯的是另一种病——强迫症。“有时晚上下班回到家,总觉得当天有个线头没接对。百般央求下,爱人骑着电动车送我回车间,所有线头重新捋一遍,确认没错才能睡得踏实。”
进厂12年,徐书玲做到了“25万根接线无差错”。在她身后,几十名工友正铆着劲追赶。现在,唐车的一次接线合格率达到99.%,创造了同业世界之最。
枯燥吗?不。
从唐车人给动车组起的名字上,你就能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情趣。绿巨人、大熊猫、蓝暖男……“萌萌哒”称谓,寄托着唐车人对它们舐犊般的挚爱。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引领中国高铁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今年,“七姐妹”解散了。
这是铝合金厂的一支打磨团队。年生产高速动车组以来,车窗切割后留下的尖锐棱角,一直由“七姐妹”用刮刀蘸着润滑油手工打磨。
由于她们技艺精湛,铝合金厂一度成了接待来宾的“秀场”。主人甚至会把脸凑到窗口上来回摩擦,以毫发无伤的结果向来宾展示打磨的平滑和精致。
“七姐妹”解散的原因,是机器人开始替代人工了。年,唐车提出智能制造方案。如何实现动车组制造智能化,是唐车目前攻关的重点。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唐车人的特质。
乘坐“复兴号”时,在时速公里的车厢里,如果你在车窗前立起一枚硬币,会发现它能挺立许久。
支撑硬币不倒的,是唐车研发团队在系统动力学方面的减震降噪自主技术。
张雷是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他带领上百名“侦察兵”,严密监控与车体震动相关的震动源的震动频率,筛选了木材、橡胶等几十种材料,通过上百个组合试验,来检测减震降噪效果。
“3年里,我们的试样堆满了库房。”可喜的是,每天都有进步,高速列车震动传递的规律终于被“侦察兵”们摸清,减震降噪的方法随之顺利实施。
年12月9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其中CRBF“复兴号”金凤凰车型的总体设计师,是唐车产品研发中心总体开发部副部长郭鹞。
设计过程中,郭鹞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技术和指标,让列车更加人性化。
相较于之前的“和谐号”,“复兴号”的整车断面加宽加高了,车上的功能需求部件也增加了。然而,更加完善的设施并没有增加整车重量,其人均能耗保持在百公里3.8千瓦时。郭鹞团队在保证整车的功能、强度和速度的基础上,在车体、旅客界面、设备舱防护的材质上下功夫,逐一分解指标,完成技术文件余项、产品图样1万余张。在创新攻坚中,郭鹞团队用中国技术、中国智慧,创造了中国奇迹。
在“复兴号”采用的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了84%。满足“中国标准”的高速动车组,是世界上环境适应能力最强、技术指标最高、安全可靠性最好、运营成本最低的高速动车组,成为走出去的“大国重器”。
年7月,唐车制造的我国首列长编组“复兴号”在京沪线投运。以此为标志,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高铁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百年梦想,终于在新时代实现。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需要地铁还是轻轨?两个城市之间,高铁、城际列车能否无缝接驳?侯志刚说,唐车正在努力成为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解决方案供应商。“客户只要提出想要达到的效果,剩下的就交给我们。”
采访结束时,记者又一次来到唐胥铁路旧址。如今,人们可以在这里乘坐世界首列商用型氢燃料混合动力有轨电车,体验什么叫“零排放”。
无需接触网,无需站台,充气15分钟行驶超过40公里,唯一排放物是可饮用的水……经过四年多攻关,唐车在全球率先突破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牵引和控制等关键技术,造出了“零排放”电车。
这一刻,新的“车”与老的“路”走到一起。在黑白与彩色的光影转换中,“中国创造”四个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记者李恕佳、李巍、汤润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