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的古塔情缘

罗哲文的古塔情缘

张海燕李成岗

听闻内蒙千年辽塔危在旦夕,众“专家”纸上谈兵,不敢担责,不胜唏嘘。

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写给萧瑀的那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也想起了罗哲文。在古建保护方面,罗先生既是“智者”,更是“诚臣”。就像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在为《罗哲文传》所做的序中指出:“当人们追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目标时,往往容易忽视祖先留下的遗产,忽视我们代代相依的精神家园。让人欣慰的是,总有一批先觉和义士率先觉醒并自觉承担起反思、呐喊的责任,以自己的博识和远见,洞察于前、忧患于前、行动于前、慷慨于前,不惜汗、不气馁、不居功地奋斗着。时下也是如此——当全球化的飓风向我们袭来时,他们保持者清醒,坚定地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并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承担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不囿于我的责任。”

画塔

罗先生的传奇经历,正是从古塔开始。他回忆说: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做点美术、美工,当时我们叫手工,就是雕刻一点东西,编织一点东西,或者修一点东西。我对这个东西有点天分。

(中国营造学社的)考试就在宜宾,有个旅馆里头,营造学社租了房间。有个房间,你去了之后,他就先问你哪年生,多大岁数,你在哪个学校,你现在做什么,完了之后就问你喜欢什么。

宜宾合江门那个地方刚好有个塔,他(刘致平)说你给画一下,我就看着就把它画下来。

他看了我画的这些东西,他当时没有表态。他说好好好。完了他就说,我们这儿主要是要调查,经常到深山里头去调查古建筑,要测量,要画图。我说这个倒挺好,我说我挺愿意做这个事。

画了一次塔,罗哲文叩开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煌煌大门,并以此成为终身奋斗的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

修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市。建于辽清宁二年(年)。59种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钉子,屹立千年不倒堪称奇迹。到了明清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塔”,后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这座塔高67.31米,大约相当于一座20层的现代化建筑。底层直径30.27m,向上逐渐减小,呈平面八角形。整座塔耗资立方米,红松木材吨。

年9月,受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之命,罗哲文和北京文整会杜仙洲、察哈尔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到雁北地区实地考察文物、编制修缮计划,应县木塔就是其中之一。罗哲文在中国营造学社和清华时期都接触过应县木塔的资料,对之知之甚深,但真正面对这个建筑奇迹,依然忍不住心潮澎湃,“为之震撼,深感中国木结构之伟大”,并即兴作诗一首:

十级巍巍穷碧落,班门弄斧入云天。

环球木构高第一,伊利神州九百年。

年,罗哲文到五台山考察后准备到应县木塔,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就骑着小毛驴,沿着崎岖的山路,渴了喝泉水,晚上住农家,赶了两天的路,终于到达他向往已久的应县木塔。到了后,他顾不上休息,从一层爬到五层,拍照、测量、绘画。之后,他先后7次到应县对木塔进行考察,后担任木塔修缮保护技术组组长。

从年登塔撰写维修报告到年开始准备大修,经历了37年;从“开始准备”到年征集修缮方案,又过去了12年;从“征集方案”到年方案被否定,又过去了5年。在这54年中,罗哲文一次又一次提议,一次又一次被否决。

年,我向罗老请教应县木塔的事,他沉默片刻,平静地说:我是没有办法了。希望后来人能解决吧。

如今,距罗哲文首次提出维修,已过去68年;距罗哲文逝世,也过去了8年。应县木塔依然在纸上谈兵,不过,谈的理由让人心痛:能够完成落架大修的工匠和专家,没有了。

当然,古塔带给罗哲文更多的,是骄傲和欣喜。

定州开元寺塔,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年),塔高83.7米,为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因当时定州地处北宋与辽接壤地带,在军事上用于瞭望军情。清光绪十年(年),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在罗哲文、祁英涛等古建专家的努力下,年开始,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对开元寺塔进行勘察、设计,并投巨资对其进行整体加固维修,期间罗老多次到现场考察、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勘察与施工过程中数次登临塔刹。年7月,在修复工程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国内众多知名古建专家聚集一堂,罗哲文为开元寺塔题写了“中华第一塔”。如今,“中华第一塔”已由当地文物部门镌刻于石,矗立在开元寺院内。从年到年,作为“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审核人的罗哲文,7年之间数次奔赴现场。年开元寺塔主体修缮完成并对公众开放,作为定州重要文化标志“中华第一塔”展现在世人面前。

年,由文化部文物局罗哲文主持了抢险加固任务,采用围箍法加固塔体。年5月至年5月,罗哲文受命主持苏州虎丘塔抢险加固工程。年11月22日,武汉地基基础处理中心发出急件报告,直呈国家高层领导并广泛抄报抄送到很多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媒体等26个单位,直指罗哲文等三人,“得悉国家文物局与国家建委有关部门三位人员最近在苏州对虎丘塔的决定和做法,感到很不妥当。关系该塔命运的重要问题,就这样由这三人如此拍板处置,不够慎重。”指责“北京有关单位所提方案未对症下药恰到患处,对塔的治理不仅无用尚会有碍”,要求“重开全国专家会议审议,择优选用”。罗哲文排除困扰,坚决施行。年12月,工程获江苏省文化厅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年3月,获国家文物局年度科学进步三等奖。

建塔

罗哲文还指导修建过一座塔。徐州市的同志们给我们讲过罗老“建塔”的故事。

年底,徐州市政府启动了云龙湖开发建设工程。云龙湖东岸云龙湖尾部西麓有一石灰岩山丘,名小金山,背山傍水,为年云龙湖开发项目的主要景点之一。但由于小金山本身体量小,山峰不够耸拔,采取何类建筑造型之长来补其短成为方案争议的焦点,于是派人赴京请教古塔专家罗哲文。到京当日中午,罗哲文亲临住处接见,在午餐桌上摆开带去的方案图纸、图片、文字资料……在边看、边吃、边讲、边听的互动中,达到了共识。

他首先肯定小金山山上建塔的方案是优先的选择。关于塔的建筑形制,他认为小金山所处环境是属于云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的“春景”范围。“春景”寓意与宋苏轼放鹤亭送蜀人张师厚的诗中,“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诗句。如今“一色杏花”的春色胜景依然不衰。为了配合主体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塔的建筑形制应采用八角五级仿宋楼阁式为佳。随后他讲“登高眺览”,这是我国古塔用途的发展中最早出现而又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国塔之所以出现这一用途,主要是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才出现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登高眺览的作用,古代造塔工匠们运用聪明智慧,对塔的结构作了许多的改进,特别是每个楼层使用平座挑出塔身之外,形成周绕回廊,设立勾栏,人们可以走出塔身,在游廊上凭栏眺望城镇面貌、山川景色。木结构楼阁式塔,在这一方面犹能发挥它的特点。

徐州市各级领导和设计者欣然接受罗哲文的宝贵意见。塔于年动工兴建,年5月竣工,它以玲珑挺拔的姿态屹立小金山顶,挺峰迥秀,装点湖山。游人登上,举目四望,云龙形胜,徐州城廓尽收眼底。为云龙湖景区建设了新的景点,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

赞塔

对于价值独特的古建筑,罗哲文从来不吝惜溢美之词,在对待古塔上更是如此。

昌黎源影寺塔被有关专家确定为金代佛塔,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塔高36米,八面十三层,实心密檐,砖木结构,全塔由塔基(塔基下面是地宫)、塔身、塔刹组成。源影塔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塔身各面有砖瓦雕砌的天宫楼阁,楼阁正面均有假门,阁与阁之间以夹屋行廊衔接。从天宫楼阁直至十三层檐下均施斗拱,各层飞檐顶端套兽的脖子上都悬铁质风铎一个,轻风一吹,那风铎叮当作响。年,罗哲文领衔重修昌黎源影寺塔时,生曾高度赞誉源影塔:“全国罕见,造型特别优美。”

年,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等近现代古建专家考查太平塔后,挥毫写下“七层古塔耸潜山,国策长安永太平”的题词。年,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又先后拨款对塔体进行全面修缮,千年古塔焕然一新。

年,时年72岁高龄的罗哲文在辽西攀登朝阳北塔,兴奋地爬上爬下,从约四层楼的高度摔了下来,万幸落到一间斜坡草房上才幸免于难。

看到太原双塔,罗哲文在其主编的《中国名胜——寺塔桥亭》一书中热情地写道:“太原双塔以其高度而论,在全国所有的双塔中要数首位了。”

古塔让罗哲文文思澎涌。年11月,罗哲文到山西永乐宫考察。特别到蒲州普救寺寻访。看到了明代大地震之后重修的鸳鸯塔,他写诗记道:

寺名普救大河滨,高塔凌霄接彩云。

浮图本是释家冢,红粉因何作塔名。

在罗哲文诗集《神州行吟草》中,共录选诗词首,其中10首是专门写塔的。

说塔

罗哲文说塔,更是奠定了他在此领域的地位。

梁思成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古拙时期,即方塔时期(约-);繁丽时期,即八角塔时期(约—);杂变时期(约-)”,这三个阶段所对应的朝代为,第一阶段即北魏、北齐、隋、唐,第二阶段即五代、两宋及辽金,第三阶段为从元朝直到清朝覆灭。罗哲文先生认为楼阁塔的历史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只是这三个阶段为从东汉初年到李唐初年,从盛唐到宋辽金,从元至清,第一个阶段是冲撞磨合期,第二个阶段完成了“中国化”,第三个阶段由高潮不断回落。

罗哲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他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中,将古塔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对佛、舍利、萃堵波等等印度佛教名物是十分陌生的。汉明帝把传播佛教的使者迎进了洛阳,他的哥哥楚王刘映成为第一批信徒当中的一员。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第二阶段

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

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第三阶段

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而又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

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大有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罗哲文撰写的《中国古塔》《中国名塔》《中国名刹古塔》《中国名塔大观》《中国名胜——寺塔桥亭》等介绍中国古塔的有关图书,一版再版,被誉为鉴赏中国古塔的经典著作,一版再版,大受欢迎。豆瓣上,《中国古塔》评分高达9.2,堪称奇迹。其中一位读者评论说:罗哲文先生的《中国古塔》一书是刚上大学那年最喜欢的书,对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欣赏由此开启。罗哲文其他图书评分也都在7.0以上,但《中国古塔》无疑是最高的。

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加之个人的巧思笃行,使罗哲文成为中国古塔研究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罗哲文去后,中国古塔研究似司南断柄,再无冠绝群伦的当先之雄。希望不久的将来,有后来者踏着罗哲文的足迹,走向更广袤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