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多版译作手稿亮相,翻译家戈宝权曾

他将普希金、高尔基等经典作家作品译介入中国,由他翻译的著名散文诗《海燕》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年恰逢著名翻译家、外交家戈宝权诞辰周年,“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诞辰周年纪念展”25日起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展出,80件文献展品集中亮相。“舅舅生前言传身教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我的学业事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逝世后的二十多年,我努力多方收集他的著译、书信、手稿等,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思考。这些藏品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开幕式现场,戈宝权外甥、策展人孙戈难掩激动心情。“译作常在,翻译家的精神永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谈到,60多年里戈宝权翻译了50多种著作,感动一代代读者。“他的译文平实、朴素,让读者看得懂,成为翻译与研究结合的典范。”“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背后译介路“我是戈宝权,大家都叫我‘活字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的座右铭。书是我的命,我生活在书堆里,一生中我没有抛弃过一本书。我爱书、读书、写书、译书。”进入展览序厅,映入眼帘的是戈宝权铜像,背景是他最爱的天青色,出自他设计的《普希金译文集》环衬,而这段自白也正是戈宝权一生的写照。展览分四部分——家庭与求学、在国统区《新华日报》的八年、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外文学因缘等,全方位展示“纵横捭阖的文化使者,高风亮节的革命作家”波澜壮阔的一生。戈宝权的叔父戈公振时任《时报》总编,从上海寄来的一套托尔斯泰儿童文学类编开启了戈宝权对俄国文学的兴趣。年起,戈宝权作为天津《大公报》记者驻苏联三年,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万字译著。他既翻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罗斯古典文学名家之作,也翻译高尔基、爱伦堡等苏联时期名家名作,还译介东欧及亚非拉文学名作。展品中,三个版本的高尔基《海燕》译文手稿尤其珍贵。早在20世纪40年代,戈宝权就翻译过这首散文诗。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了这篇高尔基的名作后致信戈宝权,希望能根据最新用词习惯修订《海燕》译文,于是就有了年《海燕》翻译手稿,以及之后的多次修订稿。根据年出版的高尔基手稿、年出版的《高尔基著作集》中的修订稿翻译,《海燕之歌》为其结尾部分。年戈宝权开始筹备编译《普希金文集》,经他研究精选编辑,文集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多次重版重印。展览展示了时代出版社13个版本的《普希金文集》。此外,还有戈宝权与茅盾等名家的书信等珍贵展品。展柜设计采用仿书桌质感的木质展柜,让参观者在展览空间也能像在书桌前一样阅读手稿和书籍。展厅第三部分特辟空间展示戈宝权的书房“万卷书斋”,从书房顶部飞出他翻译的高尔基、普希金、谢甫琴科等作家的诗句,比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观众抬头就能感受到优美熟悉的诗句带来的冲击力。用“造房子”劲头做学问,当新时代“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又在私塾受古典诗文熏陶。大学期间,他学了英、法、日语,跟着俄国教师学习基本的俄语知识,同时自学世界语。他的画像旁有句醒目标语——“房子是一块砖一块砖造成的,学问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正是叔父戈公振送给他的一盒积木上用小楷题写的。戈宝权女儿戈小丽给孙戈发来一段话:“父亲在青年时期做过记者、编辑,也从事外交工作,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还是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他常常用家乡话跟小辈说戈公振爷爷的这两句话,影响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许多人一样,《海燕》是我第一篇学习到的戈宝权先生的译文,而后便是普希金。他的文字质朴自然,充满着汉语自身的美感。”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江宇靖有感而发:“我们要传承好以戈宝权为代表的老一辈翻译家、外交家刻苦钻研、淡泊名利、仁爱奉献的精神,做好新时代文化和友谊的使者。”展览设计了印有戈宝权画像的圆形纪念章,戈宝权译著、藏书票中的元素都成为印章灵感来源,不少中老年读者在现场纷纷拿出笔记本敲章留念。展区内辟有留言台,期待观众通过留言本与海燕便利贴写下观展感悟。作者:许旸实习生施意图片来源:主办方许旸摄编辑:王筱丽责任编辑:邢晓芳*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3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