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芦笋土里生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归欣2月23日,豫东平原笼罩在一片薄雾里。在睢县潮庄镇大刘村的一处大棚里,村民李素英手握农具精耕细作。“您这种的是啥?”记者好奇地问。“芦笋,金贵着呢。”李素英笑着回答,手上却不停,“去年俺家种了5亩多,平均下来一亩收1万多元呢!”收益真有这么高?看出记者有些不相信,“临时向导”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培星赶忙“证明”:芦笋是市场上的“细菜”,价格一直较高,一亩地三茬能收多斤,卖1万多元并不稀罕。“去年价格最高的时候,卖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呢!”他笑着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伊始,摆在潮庄镇面前最迫切的难题就是产业发展。“咱这儿是传统农区,老百姓祖祖辈辈种小麦玉米,不从调整种植结构上想办法,就找不到出路。”镇党委书记罗诗勇说,镇党委一班人去山东曹县考察了一个星期,比较来比较去,最后选中了芦笋。芦笋好在哪儿?罗诗勇道出玄机:一来,这几年芦笋行情稳定,省内种的很少,几乎没有滞销风险;二来管理不难,“田把式”们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第三点最关键,种下去第二年就见效益,而且可连续收获15年,既能短期管增收,还能长期管致富。“刚推广时也有困难,群众相信‘眼见为实’。”赵楼村党支部书记赵龙信说。为了把好事办好,潮庄镇“三管齐下”,一方面积极寻求县里支持,给“敢吃螃蟹”的群众提供免费种苗、试种补贴,另一方面发动干部党员带头种、做示范,还连续8次组织群众代表到山东曹县实地考察、学习。潮庄人慢慢打消疑虑,开始试种芦笋,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提升大获成功,目前全镇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8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芦笋产业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青青芦笋土里生金,让潮庄群众笑开颜,也让当地扶贫干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虽然单靠种植已收益颇丰,但潮庄人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该镇另外一些村子走访时,记者发现,芦笋茶、芦笋酒、芦笋饮料、芦笋面等衍生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三产融合”初具雏形,大刘村、赵楼村都在考虑发展农业观光游,吸引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芦笋生长、生产过程。“以潮庄镇为中心,全县已发展2万多亩芦笋,形成了‘北笋南椒’的扶贫产业格局。”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支持潮庄打造‘芦笋特色小镇’,在全县稳扎稳打扩规模、提效益,带动更多群众走上富裕路。”
上一篇文章: 睢县社会各界开展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活动 下一篇文章: 光遇飞行季正式官宣,斗篷和发型改动很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