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作文她的名字叫中国,这个比喻,
有种写作手法很特别,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或者比喻另一事物或人。
它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像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看似写菊花,实则是写自己;像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墨梅喻自己,通过赞美梅的高风亮节来表达自己不屈服于功名、不混同于世俗的高尚节操。
一些现代名家文章中也有它的身影。像杨朔的《荔枝蜜》,就通过写辛勤的蜜蜂来歌颂“用劳动建设生活”的农民;像高尔基的《海燕》,文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象征含义;还有鲁迅先生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中的枣树就是进步力量的象征。
作文中用上这种手法,会有什么效果?或者说老师看了这样的作文会有什么感觉?
一般来说,老师会觉得作者格外用心,特别善于思考生活,觉得作文有巧思,有灵气,愿意给予肯定,给高分。
今天就分享一篇江苏特等奖作文《她的名字,叫中国》,此文原题为“庭院”,是命题作文。
很多人很喜欢这篇文章,说读它“润心悦目,回味无穷”,那么它具体好在哪里呢?
构思新颖巧妙。
这里的“庭院”就是“中国”。当看到别的作文中的“庭院”都是家中院子之后,再突然看到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构思的时候,老师一定会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这点上来说,本文就赢了一半。
接下来就要看作者能不能合理构思、架构全文了。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写这个大院子,从曾经的热闹非凡写到后来的风雨飘摇、风雨如晦,再写到修整与翻新后的美观、和谐和强大,最后升华。思路顺畅,前后连贯,那么,此文就基本成功了。
这样构思很容易落下“内容空洞”“表达玄乎”的毛病。
但是,本文的语言是很实在优美的。
读此文,我感觉像在听一个老者讲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她娓娓道来,饱含深情。
“请诸君饮一口茶,听我讲一个关于庭院的故事”,笔调舒缓,用语古朴。
“平平仄仄的绝句踏遍了幽径”不像出自高中生之手,它有诗歌的韵律,也有古词的意境,还很有画面感,真是美不胜收。
“庭院深深深几许,看得见来时路,也寻得见归途”,语带双关,含蓄隽永。一句话既从空间上说明庭院之幽深与开阔,又从时间上表明国家的发展虽然曲折但一直在坚定向前,还蕴含哲理,说明现在的阳光明媚离不开之前的探寻与努力。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
内容还算充实。
比如第三段,作者用唱秦腔和折子戏、吟曲词和绝句等内容,既诠释了“热闹”一词,也很有古风古韵。
还有第四段,作者用庭院中慌乱的人们、狡诈的小个子邻居、远方用心险恶的几大家子来比喻当时的状况,每一句话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并不显得空洞无物。
当然,有的地方还是比较“虚”。像写会客厅、西厢房的那部分,因为太写实了,和前文有点脱节,也有点游离本文的主题。
大家也可以尝试在作文里运用这种手法。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纸梯》就是用“纸梯”来比喻父亲的,你会用什么来比喻你的同学、家人呢?会用什么来比喻悄悄溜走的时间、绚烂绽放的青春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