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并不只到此一游

北京专科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230919/z6fnx8c.html

旅行,并不只“到此一游”

——读田海燕《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

杨嘉利

近来,读到一本书,叫《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作者是一位叫田海燕的女作家,除了感慨她在文字上的优美,和感情上的细腻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用了40多篇风格迥异的散文,记录下了在英国旅行的10多天里,不仅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更把她在异国他乡每到一处的历史和文化都逐一呈现出来。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称得上是游记类的散文集,带给读者更多的自然也是对英国历史、英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很容易想到了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关于这句话,我过去的理解是这样:读书多了,知识多了,也就等于去的地方多了。然而,读到《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才让我发现我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对于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某座城市、某个地方人文的认识,不管读了多少书,也不管拥有了多少从书本上读到的介绍和描述,也远远比不上身临其境去走一走、看一看。道理很简单,写在纸上的东西,永远比不上现实生活中那些生生不息的血脉相连。

比如,在田海燕的这本书中,有一篇散文叫《巴斯:被乡村包围的古城》,仅标题便让我有了阅读的兴趣。毕竟,就生活中的多数体验而言,如今能被称得上是“古城”的地方,自然是那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地方,被乡村所包围按理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要写,不如写被城市所包围的古城倒更加会吸引读者的眼光。至少,作为读者的心理,大致会是这样的:“看看英国的古城是如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持了下来。”

这是一种很大众化的阅读心理。如果不是亲自去了英国这座叫做巴斯的古城走上一遭,相信田海燕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很有可能也会是同样的心理。可正因为她到了英国,到了巴斯,对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对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就有了更真实、更深刻的感触。这样,在女作家笔下,对于在英国这样一个工业水平很高的国家,对于古城巴斯依然还能被乡村所包围的现实,便成为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了。

田海燕写道:“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文明位居世界前列,但它却没有因工业的发达而让土地减少,让乡村消失。它对土地的眷恋和乡村的保护,从上到下有一种共识。实际上就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年,艾伯克隆比爵士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书《英国的乡村保护》。在这本书中,它对城市至乡村道路两侧带状发展而出现的大量建筑群,如轻工业区、郊区住宅、各种各样的广告牌等发出了警告:这种随着经济发展而催生的城市扩张,必将会侵害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传统人文景观;并呼吁成立一个相关的组织来阻止城市的无限扩张,保护面临生存危机的土地。”

接下来,田海燕还写道:“还有当时的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他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格兰。’这句话好精辟,直接道出了乡村文化在英伦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乡村就是英国的魂魄,是它立于世界之巅而不败的支柱,乡村情结已如血液一样在每一个英国人身上流淌,生生不息。”“事实上,我们国家正在重蹈英国一个世纪前的覆辙——从我居住的城市到郊县的路上,已经看不到田野了,全部被林立的建筑取代,农田里不长庄稼‘长’房屋,而且大兴土木的工地随处可见,完全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态势。”

由此可见,正因为到古城巴斯走上了一遭,才会让女作家对英国保护乡村的国家认识和政策有了深刻认识,并引发了她对当今自己国家一些经济现象的思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没有错的;但如果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它的土地、它的文化作为代价,那么这样的发展就值得商榷了。特别在中国,姑且不说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就拿如今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大量肥沃的土地继续不受限制地被侵占,等到有一天粮食问题爆发,那些建立在肥沃土地上的高楼大厦,也许真会如人们所看到的海市蜃楼,最终只会成为这个国家的败笔。

这样的思考,在田海燕的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从而让一本原本会让人读起来很轻松的游记类读物,也有了几分厚重。

在《逛书店:走进牛津的“内心”》一文中,关于这所世界 的高等学府内 的叹息桥,田海燕又是这样写的:“当看到叹息桥时,我以为这是让考试失败的学生反思,重整旗鼓的地方,然而根本就不是这样。赫特福德学院的叹息桥,只因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得名,它实际是连接新旧两栋建筑的廊桥,没有一点情绪低落叹息的含义。为什么这样说?牛津大学宽进严出,非常严格,听说只要有一门挂科了,对不起,没有重考这一说,劝其转学,当然退学也可以。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反思叹息、重新开始的机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喜欢上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连文化也被叫成了“快餐文化”,还兴起了一种快乐阅读。在这种用“快”字当头的文化和阅读中,好像人们对什么都可以不用再细细咀嚼,只要胡乱塞进脑袋里就行了。却不知,这样一种所谓的文化和阅读方式,所毁掉了的正是中国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世界——作家们的写作,不再触及那些严肃的主题和内容,人们的阅读也不再是那些严肃的作品。难道,如今的中国人真会认为人生就只是一场戏吗?

人生,当然不会只是一场戏这样简单;因为,任何一场戏落幕了,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而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样一篇看似轻松,不过就是去牛津大学走走、看看的文字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只要有一门挂科了,对不起,没有重考这一说”。

人生,何尝不就是这样?也许,任何一个生命的诞生,无非是因为有了男女之爱;然而,任何生命要走完一生,却又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牛津大学的“宽进严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生命的“宽进严出”。原因就在于,生命的诞生虽然简单,但要在这个世界上完成她的凤凰涅槃,却又会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难怪 专栏作家李贵平评说这本书时,会如此写道:“海燕的这本游记,与其说是一本旅行分享路书,更不如说是一部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放置于异国文化火焰上进行淬炼的涅槃之作。书中每篇文章堪称佳作,带着云中漫步的飘逸和隽永,承载了作者颇有深度的文化思考。”

应该说,就《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而言,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毕竟,阅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在田海燕笔下,很多文字不止是她对异国风景和文化的简单描述,更是她置身于这样的风景和文化时,对人生、对人性,甚至对生命的思考。这样的思考,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多少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却绝不会妨碍它的积极意义。因为,对于一名作家,最为可怕的事是停止了思考,或者说放弃了思考的能力,只会用手中的笔堆积出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文,而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田海燕的《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好就好在她的每篇作品都是一些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文字,如《朝拜:莎翁的斯特拉福德》、《苏格兰:寻找“勇敢的心”》、《风雨年:爱丁堡城中古老的礼拜堂》等,让人们在跟随这些文字游览了一番异国风情的同时,掩卷之后还能收获到思想的力量,帮助自己完成和历史的对话。仅这一点上,在我看来,便是这本书值得人们一读的原因。

另一方面,《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也很好地注释了那句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旅行真正的意义是在于能够扩展我们的认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思考,而绝非仅仅是“到此一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3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