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巅峰看红色主旋律微影视导演王国平
——溯评王国平年导演艺术专题片《青春颂》
文/游记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辉煌时刻,被誉为“红色主旋律旗手”、“中国微影视第一人”的王国平导演,接连推出了快闪《唱支山歌给党听》和MV《永远跟党走》,备受瞩目和赞誉。上海《解放日报》年7月2日刊发了对王国平的整版专访《微影视时代,做留得下来的“大作品”》。
年7月9日,王国平导演三十年红色主旋律微影视作品研讨会在上海社联举办。在会上,市社联主席王战称王国平是守正创新的代表和文化创意的先行;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教授称王国平是微言大义、大道至简的传播艺术家;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称王国平是现象级艺术家,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称王国平的作品体现了政治自觉和文化先觉;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称王国平是一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上海文化名片。
上海文艺理论专家和领导及党媒为何如此高规格盛赞王国平导演,并不吝溢美之词。且不说10年前王国平就将“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老师作曲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拍成音乐电视,并获全国大奖。也不说20年前,王国平曾邀廖昌永演唱并拍摄建党80周年献礼MV《风雨同舟手拉手》而夺人眼球。更不说30年前,王导首创中国大地艺术“红色江山”拍摄李双江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而轰动全国。各位读者只要耐心看完全文,尤其是结尾处,便自然能找到答案。
王国平导演曾荣获“首届德艺双馨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优青年文艺家”、“巨变时代探路者”等荣誉称号。年,从上海大学文学院毕业分配进上海电视台才三年、正式做导演第二年的王国平挖掘红色元素,执导了反映主旋律、体现正能量的艺术专题片《青春颂》。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上海只有二个电视频道,五频道中央台,八频道上海台。《青春颂》于年5月4日晚上在8频道上海台黄金时间播出,其39%的超高收视率获当周上海电视台第一名,碾压当年热播走红的墨西哥电视连续剧《卞卡》,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红色主旋律艺术主题片逆袭外国电视剧的奇迹。上海电视台党委在大院通往食堂的风雨走廊宣传栏里贴上了王国平现场导演照片及大红喜报予以嘉奖。
该片播出前一天,时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黄跃金得知王国平正独立制作一部献给五四青年节的艺术专题片,便主动提出要先睹为快,他在时任上海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该片监制刘文国陪同下,一起在电视台小播导控室认真审看了全片。看完后,黄跃金书记惊叹不已,他大赞该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宣传性和可看性完美结合的上乘佳作。刘文国主任也被刚做导演才二年的王国平在电视语言、拍摄手法上的创新突破而折服。
最后,这部原本并未由团市委参与策划和出资协助的、而仅仅是王导独自创意导演拍摄的向五四青年节献礼的艺术专题片,意外得到了团市委书记的高度共鸣和充分肯定,由此证明了王国平当年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思想立意及高超的表现手法和胜人一筹的艺术形式。
年是什么概念?
浦东开发还未启动(浦东开发是三年后的年4月18日才开始),上海的改革开放尚未全面开始;东方电视台还没成立(六年后的年1月1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才成立);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MTV大赛尚未举办(六年后的年才举办),外国MV和卡拉OK还没有引进到大陆……
那年王国平才25岁,年进上海电视台,第一年见习期学习摄像,年正式做文艺部导演,处女作《金色的旋律》就开创了中国MV先河,获全国一等奖后即一鸣惊人。
王国平不忘初心,不受干扰,旗帜鲜明地宣传红色主旋律,从主动申报选题到精心构思,从选用历史资料到拍摄先进人物,王国平都是自发自觉的创作行为,而非完成自上而下领导交派的任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自觉和职责担当。
导演王国平在34年前,就率先在艺术专题片《青春颂》中对红色主旋律题材作了全方位和多方面的超前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创新突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主题立意、导向鲜明,超前突破。
《青春颂》全片开头和结束引用中共建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话首尾呼应,导向鲜明,一气呵成,堪称匠心独具。
片头字幕: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片尾字幕: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
片头片尾字幕的衬底画面也是精心设计,寓意深刻。片头是一轮喷薄而出的鲜红朝阳,片尾则是不断上升飞向太空的火箭。青春勃发的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由此呼之欲出,令人怦然心动,遐想无限。甚至连片尾演职员表字幕背景也使用了上海龙华英雄烈士馆的雕塑群像,可见王导在细微处见真功夫,细节处理上凸显的红色元素,证明了他对红色文化的表现和挖掘已达到细致周全和一丝不苟的专注。
在第一乐章《青春的火炬》中,原创歌曲《火炬颂》先声夺人,大气凝重的旋律充满历史沧桑感,在上海电视台大演播厅内拍摄的火炬接力队伍,通过跃动的火苗彰显出寻找光明的澎湃力量。
胡嘉禄编导、耿涛领舞的舞蹈《理想的召唤》运用红旗的舞动变化和舞蹈队型的流动造型,在充满动感的红色中,隐喻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豪情壮志。热血沸腾的舞蹈在历史资料画面的穿插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建立新中国的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抽象的舞蹈艺术与纪实的电影资料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种大胆的蒙太奇组合,产生出非同凡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历史资料中的中共一大会议代表头像、百万雄师过长江、解放军将国民党旗帜从南京总统府上扔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等画面,今天看来可能司空见惯,但在年,却是鲜见的,王导将它与现代舞叠映运用,这是一种超前的创新。
第二乐章《青春的世界》,则将镜头全部对准了改革开放初期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因为浦东还没开发,上海城市建设也没全面启动,所以,王国平拍摄了当年已建成并初具现代化气息的金山石化厂、上海大众汽车厂及在建的宝山钢铁厂。王导通过流淌的钢水和巨大的厂房钢梁等,来表现出中国人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和奋斗不懈的拼搏精神,使每幅画面都洋溢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气势。在5首城市民谣摇滚MV之间,则穿插了宝钢青年突击队及其他上海新长征突击队的青春风采和奋斗业绩,为青年人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榜样。
片尾原创歌曲《青春的足音》MV,旋律优美抒情,细腻地表现了青春美丽和奋发有为的主题,画面攫取了当年的青年楷模: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创造世界跳高记录的朱建华、挑战极限的长江漂流队,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徐良等,由此诠释了青春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即使在今天,与向建党百年献礼的许多专题片、政论片、纪录片等相比,王国平于年导演的红色主旋律艺术专题片《青春颂》也毫不逊色,其34年前的超前突破令人折服和肃然起敬。
二,表现手法、艺术形式,超前创新。
年,港台及海外MV尚未引进,大陆观众根本还没有MV的概念,而六年后的年,中央电视台才开办第一个音乐栏目《东西南北中》,并举办首届中国MTV大赛。
王导在《青春颂》中的第一个创新,就是在MV还未被大众认知的情况下,就破天荒地推出了7部MV,轰动上海荧屏,收视率获当周第一名,并超过了当年风靡一时的墨西哥电视连续剧《卞卡》。
那当年才只有25岁的青年导演王国平是何以创造这个电视奇迹的呢?
原来一年前的年,在未受到任何海外MV的影响下,王国平就以石破天惊的勇气和魄力自发探索中国本土MV新样式,推出的处女作《金色的旋律》开创了中国MV先河,当时自称“青春音乐片”,后被电视专家公认为“中国MV开山之作”,王国平也被媒体誉为“中国MV王子”、“中国MV鼻祖”、“中国MV教父”等等。
因为对MV情有独钟,所以,王导在艺术专题片《青春颂》中继续对MV进行深耕开掘和多方面的尝试探索,共推出了红色MV《火炬颂》、主旋律MV《青春的足迹》、城市民谣摇滚MV《太阳的同伴》《我们是遐想》《呼吸》《好奇的窗口》《上海小夜曲》。7首不同风格MV所产生的集束效应和视觉轰炸,令观众目不暇接和大饱眼福,这在当年电视节目还处在一个较为单调枯燥的初级阶段,绝对是一道刷爆眼球、人见人爱的饕餮盛宴。
王国平在《青春颂》中的第二个创新,就是将当年流行走红、前卫另类的霹雳舞率先大胆搬上荧屏,这在当时也需要超越常人的非凡勇气和突破常规的精神。因为八十年代的电视还处在宣传时代,娱乐时代还未来临,而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甚至是泛娱乐化及娱乐至死,那是二十一世纪才开始兴起的乱象。
王国平通过霹雳舞,率先挖掘了电视的娱乐本性。耳目一新的劲舞、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将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张力表现得血脉喷张和一览无余。霹雳舞也就是今天的街舞,王国平可堪称是中国电视街舞节目的鼻祖,是他第一个将当年曾被旧传统和老观念之人视为“洪水猛兽”的霹雳舞拍成电视节目,由此丰富发展了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节目形态的多样性。而一年后,王国平又在电视探索片《三色太阳》中率先将模特时装表演搬上荧屏,王国平无疑是中国第一个将模特走秀、时装表演引入电视节目的先锋导演。所以,有记者说,今天电视节目的许多创新,都能从中国电视样式发明家王国平早期的节目中找到源头,王国平不是超前一二年、三五年,至少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而《青春颂》中的霹雳舞则超越今日之许多街舞节目有令人咋舌的34年!
王国平在年《青春颂》的第三个创新,就是率先在电视节目中注入了电影的造型意识。八十年代的电视只强调注重新闻性、纪实性和思想性,电视编导大多只为完成宣传任务,一般都忽略造型追求,所以那时的电视节目普遍缺乏艺术性,可看性、娱乐性都大打折扣,许多电视片运用的都是说教类和灌输类的手法并辅以居高临下的旁白,因此,往往引起观众的厌倦和抵触,这样的片子收视率自然就不会高。
而在中国电视界特立独行,将电视当电影拍的王国平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完全按照电影美学、电影造型、电影语言的原则和规律来导演电视片,所以,《青春颂》才能别具一格,脱颖而出。王导曾在之后《艺术世界》月刊发表的《“电视人”的自白》中说:“由此我发现对任何一部电视片来说,造型意识是极为重要的,而这恰恰是电视编导较之电影导演来说是薄弱的,缺乏造型意识正是电视节目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造型意识是一个总概念,它既包含构图造型、色彩造型,也包括人物造型、结构造型。从那时起,我就在每部片子的创作中强烈地注进造型意识,使电视片产生一种诗的格调和美的意蕴,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力。”
王导在全片中通过几何形状的厂房钢梁、多种色块的车间外墙、厂区信号灯的变幻色斑等,将构图造型、色彩造型等玩转的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震撼。
难怪该片播映后第二天,在上海电视台大院里,电视剧部资深文学编辑傅歆拉着王导的手,夸奖个没完,她说:“你是电视台最年轻最有才气的导演,前途不可限量,《青春颂》是灵的勿得了的好片子,令许多老导演汗颜并仰慕。”
上影厂资深文学编辑边震遐(上海电视台《你我中学生》主持人边远父亲)看了《青春颂》后叹为观止,专门来电约谈王国平,希望王导进军电影界,他说:“你这是完全用电影语言在拍电视,太有才了,你不拍电影浪费了!”
在全片的几个节目中,王导充分挖掘造型元素,赋予画面造型美学,尤其是突破演播厅歌舞节目的以往拍摄惯例,如用大平光正面照亮表演者,或用闪烁的彩色灯光造成吸引眼球的效果。他在片中多处大胆运用逆光剪影效果,使画面更有张力、穿透力、想象力,许多影调的特殊处理,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如歌曲《火炬颂》MV的暗色调,人物仅突显廓光;如霹雳舞的红色天光背景衬托出剪影舞者,由此营造出神秘气氛并勾勒出人体的轮廓和动作曲线;如舞蹈《海燕》的蓝色天光背景象征蓝天和蓝色海洋,舞者剪影勾勒出海鸥翅膀舞动的造型。
王导在《青春颂》中第四个创新,就是结构方式和串联技巧,堪称新颖独特,奇妙灵巧。当年电视节目都是单一样式,结构也较为简单,或是文艺晚会,或是新闻片,或是纪录片,或是音乐片,或是电视剧,但善于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勇于跨界融合、越界创新的王国平导演,却在《青春颂》中开创了一种跨界组合新结构,他大胆将政论片、歌舞片、MV、纪录片、文艺晚会等有机揉合在一起,并以青春的名义,海纳百川,嫁接融合,如此“四不象”,使这部片子产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如王导在之后《艺术世界》月刊发表的《“电视人”的独白》一文中阐述的那样:“年摄制的文艺专题片《青春颂》之所以能获得当周收视率第一,就在于片中所展现的一系列新颖独特、摄入心魄的形象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观众,那熊熊燃烧的火炬队,那振奋人心的打桩机,那激昂奋进的红旗舞,那气势雄伟的建筑工地,那光彩夺目的电焊花,那节奏强烈的霹雳舞,都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同时,我在此片中首次大胆运用了三段式结构,将第一乐章的历史资料,第二乐章的摇滚MTV和第三乐章的人物专题片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青春的价值及意义,使整部片子体现了电视的新闻性、社会性、娱乐性、艺术性、教育性这五大特点。电视的这种多样性特点是其独有的,它有别于电影,这是电视的本质。电视片的任何创新与探索均不能违背这一本质。”
王导在片中的串联技巧和节目之间的前后衔接,也精心设计,巧妙自然,具有教科书级的示范意义。如从拍摄钟表技工王宁玉,到聚焦她以高超技艺赋予每个手表以生命,然后通过手表的跳动节奏引伸到舞蹈的律动节奏,再通过霹雳舞的劲舞,自然转接到陈燕的芭蕾单人舞,又过渡到陈燕和“芭蕾王子”蔡一磊的双人舞,最后又连接到现代舞《海燕》,可谓天衣无缝,一气呵成,顺其自然,浑然天成。
三,发现新人、聚集牛人,超前合作
年,王国平曾担任上海电视台少儿学生科科长,当年只有26岁的他成为全国电视台系统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曾经影响颇大的上海台《你我中学生》《我们大学生》节目及初出茅庐的十大中学生和十大大学生业余主持人及著名主持人燕子姐姐、陈笺等都在王国平科长的麾下,趋之若鹜的小荧星艺术团也归王国平领导,王国平是如今已成为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和袁鸣、陈帆等人的老师辈导演。
作为一名优秀导演的素质就是要拥有发现新人的火眼金睛,也即慧眼识珠,王国平作为“超导”,自然在挖掘新苗上更领先一步。早在拍摄处女作《金色的旋律》时,他就启用当红中学生女歌手吴越菲和唱功超群的中学生黄英录音,之后,在上海电视台文艺晚会上也多次让黄英登台放歌,如今,黄英已成为名扬国内外歌剧舞台的著名歌唱家。当年罗中旭还是中学生时,王导就最早发现他并将他推上荧屏亮相,为他拍摄第一部MV。还有无锡籍南京前线歌舞团朱虹,也是王导最早将她推上上海荧屏并第一个为他拍摄多部MV。
如今已名闻遐迩的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当年虽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还未大红大紫,是王国平导演第一时间最早最多一口气为他拍摄了5部MV。
王导在年导演的《青春颂》中,当然也会自觉自然地运用他慧眼识英雄的超凡才能,发现挖掘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音乐人和艺术新秀,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使新人们日后纷纷脱颖而出。
如王国平当年最早启用才21岁的草根作曲新人叶亏夫。请看当年《上海文化艺术报》记者曹磊的专访《太阳同伴,一个现代城市民谣组》是这样报道的:“今年四月,上海电视台将拍摄“五四”专题片《青春颂》,编导王国平为了更好地反映出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找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人叶亏夫,希望他能为电视片创作歌曲。叶亏夫听完编导的一大串解释和有板有眼的要求,默默答应了两个字‘好的’。这是他的风格,这种近乎无言的承诺来自他对自己创作的自信。编导的皇冠汽车车灯照亮了新村火柴盒房子间的水泥道,刷刷两下消失在城市的夜幕里。两周以后,6首新歌如期完成,叶亏夫默默地抱上吉它一口气唱了半个小时,编导说了四个字‘蛮有味道’。一个演唱组在电视台的办公室成立了。出租汽车司机周紫峰担任主音吉它,小女孩汤劲容以出色的劲歌嗓子担任女声主唱,学美术的郑南、‘粗野’的崔骏担任男声主唱,中学生肖辉武、赵阳作为富于立体感的和声。红绿灯,车流,窗前的灯光。夜晚,荧屏闪烁。合作是愉快的,《青春颂》得到了上海团市委的表扬。”
还有当年的徐坚强也是初出茅庐的作曲新人,尽管后来他成长为上海滩著名大作曲家,被称为“鬼才作曲家”,但当年他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的东方歌舞团,但因为妻子在沪,所以他便长期住在上海,是王国平最早发现了他的作曲潜力,为他提供了许多创作机会,在电视荧屏上让他一展才华。片中首尾两首歌曲《火炬颂》和《青春的足音》都出自徐坚强之手,大气优美的旋律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非凡才气。所以,王国平是上海电视台当年最早且最多与徐坚强合作的导演。
在《青春颂》中,王国平还将镜头对准了当年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7岁的中学生孔祥东,当年头发乌黑、稚嫩青涩的他用天才般的音乐天赋在全国钢琴选拔赛与一百多位钢琴才子的角逐中拔得头筹,年他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荣获铜牌,年他成为美国吉娜巴考尔国际比赛金奖得主,西方媒体称他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而王国平却是第一个将孔祥东推上荧屏的电视导演,孔祥东在上海电视台大演播厅的惊艳亮相,预示着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音乐哲学家即将横空出世。
上海是艺术人才辈出之地,既有“钢琴王子”孔祥东,还有“芭蕾王子”蔡一磊,王导在上海舞蹈学校的大练功房,实地拍摄了刚刚荣获洛桑国际芭蕾舞大赛金奖的蔡一磊的独舞、和与在车祸中大难不死、又重新崛起的陈燕的双人舞。潇洒的舞姿、优雅的步伐绽放出青春无敌的美丽与活力。王导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导演天赋在拍摄芭蕾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片中旁白配音,王导特邀当时还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的成笛担当,当年广播与电视泾渭分明,基本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但王国平却发现了刚从北京招来上海做播音员的成笛的音色特质,他不但字正腔圆,还拥有一幅磁性的嗓音。王导让成笛跨界破例为电视片配音,这也许是成笛第一次与电视接触。后来,成笛还果真正式调入上海电视台,在八频道每晚6点半的上海新闻中担任主播。王导之后还从广播界最早挖掘发现了张培和梦晓等主持人,让她们跨界从广播界进入电视界主持电视晚会和电视栏目。
片尾歌曲《青春的足音》中的领唱,是当时已通过卡西欧家庭演唱大奖赛获奖而声誉鹊起的巫慧敏,巫慧敏银铃般的嗓音清脆嘹亮,像一股清澈小溪,透明清彻,令人百听不厌。
片首舞蹈《理想的召唤》中的领舞,是上海歌舞团的台柱子耿涛,鹤立鸡群的耿涛以她那高挑的身材,将红旗舞演绎得出神入化,或旋转,或跳跃,或舞旗,其高超的舞蹈功力,令人佩服。这个舞蹈的编导是当时上海滩现代舞的开拓者胡嘉禄,胡嘉禄曾以编创《走在乡间小路上》而名扬上海舞蹈界。
《青春颂》中的幕后团队,还聚集了《上海文化艺术报》的二大青年才子黄石和曹小磊,才情飞扬的他俩身为报社普通文字记者,却凭借着非凡的才气和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度,鼎力支持、极力推荐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新人叶亏夫。多才多艺的曹小磊一口气写出了迥然有别的五首歌词,才气逼人的黄石则担任全片撰稿,一气呵成写出了大气磅礴、思辨深邃的解说词。他俩在王导的《青春颂》中小试牛刀之后,曹小磊在年策划制作了话剧《上海往事——红玫瑰》曾轰动一时,上海舞剧院实力派女演员梅子和日后成为影视明星的吴越担纲女主角,当时还在上戏表演系读书、如今已如日中天的徐峥在戏中扮演小裁缝。黄石则才华横溢,从搞广告设计到画画及著书立说,均成绩斐然。
《青春颂》的大获成功,当年的年轻摄像朱恒功不可没,他善于发现新视角,拍摄新构图,使该片在当年脱颖而出,一飞冲天。还有剧务李学功等全体摄制人员都全力以赴,出色完成任务。
如今在SMG纪实频道已风生水起、成绩斐然的资深纪录片制片人兼导演柳遐,当年在该片中作为实习生担任场记。王国平与柳遐同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校友,当年大四的柳遐多次主动找到王导,央求王导同意她来电视台实习,并拜王导为师,愿意作为学生跟随王导拍片。因为有了《青春颂》,柳遐才走进了电视台大门,才有了成为电视人的可能,不能夸大说是王国平改变了柳遐的人生轨迹,但至少可以说王国平是柳遐的电视引路人。
在王国平引领和影响下,校友中成为优秀电视人的比比皆是,如由电台广播剧编辑调动至上海电视台二台《女性世界》栏目任编导、后又担任《三色呼啦圈》节目主持人的蓝鸟;如从电视台信访科转岗至少儿学生科担任编导、后任SMG大型活动部总监的王磊;如原《联合时报》记者后由小辰调入电视台做编导、曾任东方卫视副总监、现为灿星副总裁的徐向东。
除了《青春颂》,王国平当年还通过不少标新立异的电视片聚焦了当时还默默无闻日后成为领导或大咖的青年才俊。如曾任SMG党委书记的滕俊杰,是早年与王国平导演合作颇多的优秀摄像之一,当年追求上进、崇尚艺术的他在王导指挥下,拍摄出了许多新颖独特、广受好评的MV,如朱虹MV、《现代人》《生疏的情感》《一个真实的故事》等等。
还有曾任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任仲伦。王国平与任仲伦最早相识于大学时代的影评活动,王国平发现任仲伦思辨性强,逻辑思维胜人一筹,遂邀请他担任上海电视台音乐栏目的策划和撰稿,在王国平领导下,作为上海师大老师的任仲伦贡献多多,思想火花不断迸发,为音乐栏目的选题确定和收视率提升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大学老师搞影评并兼职《文汇电影时报》主编,到电视策划人,直至上影掌门人,任仲伦实现了人生跨越式的三级跳,令人仰慕不已。
而任仲伦和汪天云的研究生蒋莹也在王国平负责的音乐栏目兼职做编导,研究生毕业后,王国平还将她正式引荐进上海电视台工作。
至于有人说是王国平改变了有些人的命运,王导谦逊地说,这绝对是夸大了。他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福份和福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水到渠成,我只是按照天意,顺其自然。”听王导的朋友们说,从来都是别人借他的光,王国平很少借他人的光。自信的王国平永远相信自我奋斗,自强不息。
王国平曾先后两次在上海电视台成立工作室,为上海电视台争得了不少荣誉。在工作室成立时,电视台并未划拨一分启动资金,王国平完全是从零起步,自力更生,自负盈亏。
王国平工作室自年从上海电视台制播分离正式成立公司按市场化运作后,从未伸手向上海台要过一分钱,反而他还义务作贡献。他曾自拉赞助为SMG拍摄了抗非典MV和上海城市形象片等公益宣传片,继续为上海台增光添彩。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他还自己出资、为宣传世博会义拍MV《上海异想天开》。王国平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不靠关系,全靠实力,这让你不得不服,王国平就是一个另类,一个奇葩。
王导说,他是天马行空的“独行侠”,他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他一贯奉行“达则兼济天下,务则独善其身”的做人原则,做善事好事,从不图回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足矣。
早年与王国平合作的美工还有后来成为上海一流抽象派大画家的薛松、上海歌剧院资深美术周杰、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副院长赵荣善等众多牛人大咖。王国平当年通过拍摄电视片汇集了上海滩众多文化精英及日后成为上海影视界的掌舵人。
王国平很感恩当年与这些青年才俊的精诚合作,王导称是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创意才华共同构成了王国平作品的辉煌并奠定了王国平作品成功的基础,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付出,也就没有王国平的今天。如王国平的大学同班同学徐向东,他是王国平早年几部成功作品的编剧和创意,如电视哲学剧《现代人》、MV剧《风情石库门》、巫慧敏MV集《少女独白》、周艳泓MV《又见茉莉花》等等,阿东的多才多艺让王导经典作品更加光彩夺目。
还有日后转行成为上海房产销售大亨、原上海教育电视台优秀摄像郑烈峰与日后成为李安电影《太平轮》美术的张禹治,当年,王国平与他俩组成MV铁三角,曾横扫中国音乐电视界。
常理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或曰:英雄不问出处。
但王国平就是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奇人,他说,好汉就是要提当年勇,英雄就是要问出路。
今天,王国平在红色主旋律微影视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都是王国平长期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厚积薄发和智慧结晶。
梅花香自苦寒来。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郦国义称王国平是有情怀有担当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先锋导演。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王仲伟曾为王国平题词:影像创意。上海市人大原主任龚学平曾为王国平题词:电视神画。
根正苗红的王国平在大学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创办校影视协会并担任会长,中学时曾任校学生会主席和提高班班长。王国平出生在双亲都是中共党员的干部家庭,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在他童年时代,曾随父亲一起去上海市政府大礼堂,观看为欢迎和招待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来沪而专门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而从小到大,因为一直有机会长期观看内部电影,也熏陶出了他超出常人的对电影欣赏的审美水准。
但王国平从不炫耀和透露过他父亲曾经的工作,他的同学、老师、同事、朋友、领导等几乎所有人都一概不知。王国平从不拼爹,他一路前行,单打独斗,依靠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
当被问到几十年来坚持拍摄红色主旋律题材微影视有没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王国平感慨万千地说,虽然曾遭到一些人的冷遇和压制,但他从未退怯和放弃。一位导演偶尔拍一部红色主旋律电视作品,并不稀罕,但王国平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长期拍摄红色主旋律微影视达34年之久,且一出道即巅峰。
年处女作《金色的旋律》(中国MV开山之作)获全国一等奖。
年艺术专题片《青春颂》获收视率第一名。
年电视探索片《三色太阳》在上海引起争鸣,又在全国引起轰动。
在上世纪电视的宣传时代,王国平大胆探索将宣传电视艺术化;在二十一世纪电视娱乐时代,王国平勇敢坚持将娱乐电视艺术化。他从未随波逐流,也未人云亦云,更没投机钻营,也没有拍过一部三俗烂片,从没有因为唯收视率和为博眼球及追求娱乐至死而随意降低电视片的艺术质量和标准。无论何时,他一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地高举红色主旋律大旗,坚持坚持再坚持,导演拍摄了许多成为中国红色主旋律标杆和里程碑的MV、快闪等微影视经典作品:
年导演MV《轮椅上的梦》(张海迪演唱)
年导演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李双江演唱)
年导演MV《风雨同舟手拉手》(廖昌永演唱)
年导演MV《跨世纪的对话》(于丽红演唱)
年导演MV《在灿烂阳光下》(宋波、熊郁菲领唱)
年导演音乐电视《红旗颂》(吕其明作曲)
年导演MV《撸起袖子加油干》(魏松演唱)
年导演快闪《我和我的祖国》
年导演快闪《唱支山歌给党听》
年导演MV《永远跟党走》(松江教师合唱团演唱)
……
有一位与王国平并无深交、仅几面之缘的上海电视台领导出于对王国平的欣赏,曾对老台长盛重庆由衷地夸奖王国平,说他是上海台真正的优秀导演。王国平说,上海台李莉、张戈、富敏、张弘、刘文国等老一辈杰出导演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他说他永远是他们的学生,他是在他们的教诲帮助下才茁壮成长的。
王国平的超凡实力,既来自于天赋,更来自于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王国平说“导演就是导演,做一个纯粹的导演,这是我最大的快乐,黑泽明如此,谢晋如此,许多真正伟大的导演都如此。”
王国平的自我设计、自我定位是正确的。人各有志,但贵在有自知之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王国平曾先后有两次从政走仕途的机会,但都被他主动放弃,王国平对于做导演的坚定信念始终毫不动摇。
让我们今天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上海新闻媒体是如何盛赞年王国平导演的这部艺术专题片的,《青春颂》是王国平红色主旋律影视创作的起点,也是他以红色主旋律为主题导演拍摄的第一部作品。
《上海电视》年6月刊,杨振翔在《生命的“三色太阳”——记青年编导王国平和他的三部曲》中写到:“如果说《金色的旋律》是明快的,那么《青春颂》则是凝重的,它表现了一种力度:打夯机发出的震撼人心的撞击声,晚霞映照在重型企业的大铁架上,火车、工厂的汽笛声,车轮飞转,钢花四溅……这些无不透出一股阳刚之气,无不表现了青春的逢勃朝气。”
《文汇电影时报》年4月30日,潘志兴在《寻求诗的格调和美的意蕴》中写到:“专题片常常会有某种困惑,它不得不在政治与艺术,教育作用和娱乐价值之间疲于奔命无所适从。如何平和这一矛盾,把握好它的尺度,是艺术专题片能否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以青年为主题的艺术专题片《青春颂》却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迪。作品完全是在刻意求工的画面和富于技巧的剪辑中展示其政治思想的立意。当我们看到高举熊熊火炬的方队,庄严肃穆地传递着火炬的人们时,当我们看到在舞蹈场面中叠化各个历史镜头时,当我们看到走在台阶上的沉重脚步的特写,听到空旷的回响时,我们确乎感到了一种生命力的激荡。作品并没有用一个简单的过程,来表现青年人的过去与未来,心理与行为、责任与使命等抽象的概念,来促成某种意念的建立,而是充分调动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发掘出蕴含其中的美的底蕴,交相辉映地组合起来,让人们在美感享受中完成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接纳。”
当年北京《中华儿女》月刊发表的《孤独的太阳——记电视导演王国平》(作者沈刚)一文中写到:“《青春颂》的收视率为当周第一,超过同期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卞卡》,这在电视文艺专题片中是十分罕见的。当然,也会有一些相反的反映,有人指责国平的作品太重感官刺激太表面化,往往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意见可能也有其道理,但我想,善良的批评者或许忘记了,最感官的东西,往往也就是最本质的东西。自然,纯粹,不加修饰,这也许就是王国平的作品和他这个人的独特价值所在。”
以上记者们当年的高度评价,再次证明:出道即巅峰,这就是超前超前再超前的“超级导演”王国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