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傻子太少,
前不久是五一劳动节,在劳动节那天发生了一件很不劳动的事情,就是不加班还会被公司要求赔偿,这件事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劳动节可不就是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设立的吗?
在当代很多人的观念中,好像剥削,资本这些词离我们好像特别远了。他们只能依稀从课本上记得这些在中国被尘封已久的概念,其实现实并不如他们想像的这般美好。在镰刀和锤子将剥削,资本等词打入地狱很久之后,我们再次见到了他们。
见到了又怎么呢?不妨再次来看看鲁迅吧。
这次解读的是鲁迅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诗,没有《海燕》的激烈,也没有《蔚蓝的王国》那样美妙,他写的是很有意思的中国的故事。
铁屋子下的秩序
鲁迅先生写《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在年。这一年应该算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低谷期,在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在北京,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在癌症的困扰下永远的闭上了双眼。南方红船上的星星之火,还尚未燃成熊熊烈火。
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这成了摆在当时中国所有阶层面前的一道难题。鲁迅先生当初在《呐喊》自序里当初比喻的铁屋子,在中国革命的烈火陷入低谷之后,彷佛竟然一下子竟然牢不可破起来了。
五四运动从武昌起义的枪声到轰轰烈烈的北伐,从五四运动到决心要更改一切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为打破这铁屋子,流了不少的血,但是却依然看不到有任何的希望。
一件难从外面打破的物体,必然是有里面牢不可破的结构的,有识之士在打破不了这铁屋子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对社会结构的一个思考。
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无巧不成书,在年,也正好有两篇文章横空出世,一篇的作者是一位当时籍籍无名的湖南书生,并终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让很多人还看今朝。
另一篇的作者,就是我们提到的鲁迅,所提到的文章,则是他的这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金字塔的结构
鲁迅是文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结构的。
他不会像主席一样,在开篇就直接点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关键问题,也不会在文章中直接对当时中国的几个社会阶层进行了一样的分析。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用隐喻式的手法,看似是在题目中说了三种人:聪明人、傻子、奴才,其实上他是说了四个人的,少的一种人,便是奴才口中的“我的主人”。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金字塔的结构。
奴才的主子高高在上,是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奴才则是鲁迅先生金字塔中的最低端。
至于聪明人和傻子,在这个简易的金字塔中则是中间阶层。
主子们压榨最低端的奴才;奴才做惯了的,在人情世故的通透中也就成了聪明人,两头讨好,两头不得罪;
至于中间阶层中那些真正想要帮奴才们,同情奴才们的,到最后却沦落到成为了被奴才们赶走,被主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傻子了。
在这个结构里,聪明人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他们是主人和奴才之间矛盾的调和器,奴才一遇到什么苦事,便哭诉着和聪明人说,得到了聪明人的几句谅解之后,便好像矛盾一下子就消逝了似的,便也继续快快乐乐地为自己的主子打工了。
可是当真正的帮助到来的时候,我们便也知道,奴才们对于被帮助的渴望,也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傻子们,就是那些不懂剥削规矩的人了。
鲁迅先生的原文很简短,看下去也不过两三分钟,但是却无不契合现在:聪明人太多,傻子太少,奴才依然还是奴才。
奴才的奴性,聪明人的聪明
社会便也在奴才的诉苦声和劳作声中一直走了下去,偶尔有几个聪明人心疼奴才,然后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地继续享有奴才们创造出来的财富,而也总有一些傻子,为民请命,短暂地来过之后,之后一切继续如常。
要理解傻子们的命运,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理解奴才的奴性,还有聪明人的“聪明”。
奴才们,是怎样变成奴才的呢?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是讲了一些的,奴才们如果只是像开头写的那样,像祥林嫂一样到处诉诉苦,哪怕一直被别人揶揄,那也不是奴才,只是一个被压迫的可怜人罢了。
奴才之所以是奴才,就来自他的矛盾性。
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处境非常艰难,也能认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是谁给予的,但是他们坏就坏在一个“怕”上。
他们怕抗争,也怕别人帮他们抗争,他们一方面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但是却又缺乏勇气,最终只是一个更好的奴才,并且自欺欺人的阿Q自己。
鲁迅说奴性是“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美化牺牲,哄骗自己然后树立一个比较的靶子或者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这是人类的通病。
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所说的,“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的那些“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聪明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奴才们,奴才们需要发泄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以前他们可以和聪明人诉苦,现在的社会上,则是各种“奶头乐”来麻痹人的神经。
聪明人其实啥也没做,也并不会真心实意地为奴才们高兴。
文章最后说“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一个“似”字,其实也说明了这并不是很高兴。在奴才到处可见的时代中,聪明人的缄默与失语,早就已经表明了他们“助纣为虐”的本质。
“仗义每多屠狗辈,百无一用是书生。”
如果打开了那扇窗
在最后,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傻子真的帮奴才们打开了那一扇窗,奴才会是什么结局。
被开窗的奴才们多半是会被主人们扫地出门,流落街头,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事情。而那些沦落街头的奴才们,会遭到昔日同侪们的如何对待?
奚落,挖苦,甚至是嘲笑?
奴才们之所以是奴才,是因为他们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比任何人都要像主人。
那扇窗能不能打开呢?当时的答案和现在的答案又会有区别吗?
文/扒拉文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