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世有兰花草记韩老师
作者:吴海燕,山东省菏泽一中语文教师,曾任精品校本“书苑文峰”专职写作教师。喜欢写作,以此为乐。散文《乡间》《冬天的饺子》被收入《单县古今文化丛书之乡土恋歌》,游记散文《九寨》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萃》,散文《一抹苏州》被收入《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散文《夕阳山外山》被收入《魅力开发区征文作品集》。《明朝有意抱琴来》作为书评被收入诗集《有没有读首诗的时间》,《先生之美》作为书序被收入《菏泽一中最美教师文集》。《诗在别处》作为书序被收入《文峰诗歌创作与朗诵艺术》,《记王臻》作为书评被收入散文集《留在心底的风景》。出版散文小说集《幽山秀林集》。曾参编国花诗集《牡丹颂》等书。其人其文被收入《曹州文坛名士集传》。
世有兰花草
——记韩老师
文/吴海燕
一世有兰花草
有一个小湖,湖边有一片兰花草。
其实我不知道那是兰花,还是一片草花。紫蓝色的花,安静地开。叶子深绿,平平实实。一片花草紧贴地面生长着。
我不懂花。只是喜欢那拐角处静寂的素朴的一片。
我也不知如何识人。
所以早想写一写韩建华老师,却一直没有写。
我不懂得他。只是有一些片段的印象,让我在不时间想及韩老师的种种。
我只想说,他是一个朴朴实实的贴地生长的人,像那片稍显土气的兰花草一样。
在三中听课时,中午在食堂吃饭。和韩老师邻桌,他和对面相陪的人说话,那人说起儿孙的事情,韩老师大声说:“你有福。”家常的聊天的声音,像老农一样的,真诚,热切,充满对生活的理解。他们不高谈阔论,也不虚浮客套,说着世俗的话。他的头发花白,有点乱,照常穿着蓝黑色的布夹克,身材有些瘦小,目光平静安和,话语亲热。
他就是草根一样的平实的人。他一切都融入人群。一切都不显眼。一切都从家常出发。他尽力地消隐与世间的辨识性。他像每一个不为人知的常人一样淡然悄然地活着。
他放下一般文人追寻的奇崛与卓异,他一步步走向人群,走向茫茫世间。他不怕被庸常淹没,因为他知道自己。
韩老师,他在朝人的本质活着,像一株草向着草的本来面目,草的本质一样活着。他像勤恳的老农,埋头耕耘在语文教育的田里,甚至不顾得抬头擦一把汗,看一看天空的云,吹一吹田里的凉风。也许他不为什么,这是他活着的方式。像兰花开着,这是它们安然于世间的方式。
他让我知道,不要飘着,不要浮着,不要端着,要站在大地上,要活得有根,要活得像个真实的人。
他亲热地面对这个世界,如同湖边的兰花草,偎着诗性的人间之湖生长着,让经过的人安定与喜欢。
我一次一次安静地走过那个小湖,那片兰花,就像我一次一次不经意地遇见韩老师。心里是从容静泊的,也还有淡淡的喜悦。
我知道这是人世间平常的相遇。芬芳之草,幽远于人生湖畔,让你觉得,世间是可以有兰花之幽,青卷之古的。
是可以有高山风鸣,流水之和的。是可以有山花相对,琴音美起的。
我的书出版之后,去教研室送给他。他不在,便托他相邻办公室的人转交他。后来他拿到后,发短信给我:欣慰,惊喜,祝福,期待。这几个词我还记得清楚。他鼓励我写作,多次把我的小文章转发在全市语文教师的群里和省写作学会的群里,并多次对我和别人说,他认为在某个范围内,我的文章首屈一指,他相信假以时日,我会有大的成就。他不吝赞美之词。他是真诚的。这对我是很大的激励。虽然我不太想这些,我只是写着,像草花慢慢地开着,我需要这种状态,这能让我摆脱生命的惊惶,让我安宁。我是感激韩老师的,但并未认真表达过这种感激。我是散淡的,不太懂世情的。但如同走过那个小湖多了,兰草的芬芳已渗入人生。我明白,这世间的美。无言的美。幽寂的美。我不说,但这美在。
后来他出版了《享受语文》一书,我听说了,便寻机要和他要一本。一次教研会,我遇见他,便问了一句。他说暂时没带,回去给我准备。我便放下此事。没想下午韩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给我准备好了书,要我什么时候有空了去拿。那时我在南京路校区,离教研室较远,推迟了好几天才去找韩老师。那天飘着一点雨丝。走进那座朴素却熟悉的红楼,找到韩老师的办公室,正敲门,听有人叫,转过头,发现韩老师正从西边的水房里伸出头来,喊我,说自己正在接水,让我直接进去。一会他便提着水进来了。他说海燕你怎么来的?我说坐的公交车。但我没告诉他因为菏泽城到处拆迁重建,下了车我在离教研室很近的地方迷路了,怕他会笑我。
离开时,天仍飘着雨丝。韩老师送到门口,看我下楼,如同从前。
去年初冬又到郓城一中听课,午间去吃饭时,在渐深的凉意中,在校园里的重重树影中,看到韩老师和一群人在走着。经过身边时我叫了他一声。他用热切喜悦的声调与我说话。说了几句,我说我到那边去了,同事都在那边。他忽然笑着急忙说:快去吧,一会别再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我想他也许想起了我在那篇《郓城杂记》中关于自己迷路找不到吃饭地方的记述。我感到有点温暖,也有点好笑。
有的人就是淡然地遇见,像你在世间行走,遇见那片长满兰花的湖畔。你倒映在那湖中了,与那些兰花一起。或那湖倒映在你心中了,也与那些兰花一起。遇见是很好的事,让那躲在角落里的芬芳与宁静可以渐渐地打动这个坚硬固执的世界,让你走过一条路时,对那清宁的风景有一种会心。
你就在这会心中,一点点懂得人间的亲切与善意。
明亮的,清净的,和暖的,亲切与善意。
你知道世上有兰花和湖就好,就可以在荒凉贫瘠的世界上更加安然地生活。
化用张爱玲的话,那是低到世俗中的兰花草,低到尘埃中的兰花草。
那也是低到世俗和尘埃中的韩老师。
二惊涛拍岸
但,他终是孤傲的。
我欣赏“孤傲”一词,也慎用“孤傲”一词。它像一根坚硬的支架,撑起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纵观各个时代演绎生命的那些人物,“孤”者有之,“傲”者有之,能将二者合在一起者亦有之。这个词不仅仅是赞美,它更多的是一种认可,一种敬重,还隐隐包含着一种悲悯,一种低徊。它是一种宏大的生命气魄,是一种险峻的精神气象。
每一个人的孤傲都不一样。
庄子和竹林七贤不一样。
苏轼和柳宗元不一样。
梁漱溟和熊十力不一样。
甚至,黛玉和妙玉也不一样。
这个词是融化于灵魂之中的。
韩老师用极为平实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许也不能说是表现,它原本就在。那是野草一般的孤傲,野地兰花一般的孤傲。
他深入人群,将自己铺入平畴大地,几乎不显示一点高度,但如同海中的冰山,那不肯彰显的峻拔与孤高静默地在着,这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昭示,一种宣扬,一种确立。
一个人,存在于世的理由,就是为了让生命永无停歇地崛起,直到最后一刻。甚至,死亡也是另一种崛起,它让你坚守的价值,奉行的理念,创建的精神王国,终于以一种不可再更改,不可再撼动的方式永存于大地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凝固和升华。
“孤傲”一词,应该是形容这种崛起的最峭拔的词。
韩老师的“孤傲”一如野草。这是我在看到他的略显凌乱的白发时,所产生的联想。
没有什么比野草更随和,也没有什么比野草更坚韧。
也没有什么,比野草更强大。
它们在风中凌乱,在风中挣扎,在风中崛起。
在一次听课结束后,他做点评。讲苏轼。
如一湖闲淡静水一样的韩老师,突然间喷薄出深刻的激情。他的慷慨与忘我,他的激越与感愤,如惊石破空,如狂涛击岸。我看到他深埋在无波之水下的雄浑的生命激流在冲撞着他的表情,声音,话语,和心灵。
那一刻,他和苏轼同在。
一样的夕阳瘦马,一样的苍茫白发。一样的惊涛拍岸,一样的挥泪秋江。
这是文人的英雄气概,慷慨悲歌,拔刀饮马。这是书生的磅礴意气,壮行易水,箫振长空。这是男儿的耿耿悲怀,断崖长啸,响动行云。这是生命的壮烈抒发,超越生死,大悲同歌。
韩老师完全沉醉在他的抒情意象之中。在那不大的会议室里,在那三尺讲台之上。
我感受到他的孤独。
一个不孤独的人,怎样一览众山?怎样匹马浪迹苦难人间?
一个不孤独的人,怎样披雪寒江?怎样垂钓灵魂?
一个不孤独的人,怎样独饮人生这场壮阔的酒?
怎样一个人闯荡这浩瀚的生命幽林?
我感觉到他的骄傲。
那是野草的骄傲。
是敢于走进任何宏大人生,任何渺小世间的骄傲。是可以登堂入室,亦可以放浪山林的骄傲。
是坦然迎接丽日,亦坦然沐浴霜雪的骄傲。
所以,我用了这个词:孤傲。
一如拍岸的惊涛,那一束腾跃的浪,张扬起峻拔的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