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守沪听健康守门人讲述方舱

<

社区医生

被称为“居民身边的守护神”

在3月以来的

这场艰巨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搁置了“专业”

也许只能与签约病人“网聊”

也许正日复一日做着采样工作

……

但在这里

医院的专家们

医院素不相识的同行们

一起坚持守“沪”,一起感受内心的磨炼

一起记录方舱里的每一段暖心故事

治病救人很酷

4月30日晚上,方舱一楼病人合并到二楼和三楼,来自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尹钰莹医生突然发现一个中年女病人身体状况异样,在评估生命体征和初步检查后,经上级医医院。在救护车这样小空间内,和阳性病人近距离接触被感染的风险极大,但此时的尹医生想起了父亲在得知她要来方舱时对她的嘱咐:“这种时候,党员不上,谁上?”她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前提下紧急随车护送病人,并一路疏导病人情绪,观察病情,医院。

“高考时决定学医,是觉得治病救人很酷,穿上白大衣很帅!”爽朗的东北姑娘尹钰莹说道。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想法让她一路踏实走来。大二入党、成绩优异、专业扎实、与人和睦,而这一切在她看来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和浦兴这个“大家庭”的良好氛围所带给她的。“在我们单位发出去方舱工作的通知时,5个医生的名额几乎是秒没的。”在上海抗疫进入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医院都铆足了劲,一次又一次地24小时坚守,一队又一队冲向各个“战场”。

在这里,共情更重要

同尹钰莹一样,在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6年的沙婧婧医生却已经是有着14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医院规培、硕士毕业的她专业技能十分扎实。

自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医生一直承担着“兜网底”的工作,摸清所在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抗原异常复测,扫街爬楼检测核酸……直到医院的治疗工作,社区医生较为全面地了解阳性病人的管理全流程和他们的心理变化。“此次来航津方舱工作,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里心理安抚更重要,医务人员要懂得共情。”沙医生谈到。

在这里,有对家里小辈不放心的老人,有对十余天还没有转阴而心情烦躁的年轻人,有身患多种慢性病而焦虑不安的患者……当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群集中在同一个空间时,对全科医生来说与其说是对日常工作的考验,不如说如何更好地去发挥全科医生的优势。

在方舱,“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得到了新的诠释——沙医生在她的方舱札记中这样写道。

想念儿子时,眼里有泪花

余海燕,一对5岁双胞胎男孩的妈妈,一位拥有12年党龄的优秀全科医生,更是一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次次争“第一”的社区医生。

“我们上钢在3月9日开始辗转支援多家兄弟单位,我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任务,就像年参加集中隔离点的工作,包括这次来方舱,我都第一个报名。”这源于余医生对于年初因为回湖北黄石老家过年被封,而无法回上海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倍感遗憾有关。所以,从今年3月19日开始她就狠心地“撇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选择住在单位,生怕又被封在家无法参加抗疫工作。

说到这次来方舱工作,余医生认为,不同于日常门诊,深入了解这些“特殊”病人的家庭环境和详细询问病史,往往会让他们感到被重视,让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予他们最好的治疗和照顾。

惊讶于对工作侃侃而谈,“离家”已一个半月的年轻妈妈如何抑制住对幼儿的思念,快人快语的余医生笑道:“因为我是宝宝心中的‘奥特曼’啊,不打败‘怪兽’怎么能回家?但是每次视频儿子说想妈妈,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的眼里还是有泪花的。”

团队合作最重要

医疗队每次发放生活物资,大家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板寸头、戴着眼镜、身形健硕的男医生在帮忙,他就是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秋增医生。

说起此次能来方舱工作,张医生直呼是“幸运”!因为报名单位成立的核酸外采突击队时没入选,想参加隔离点工作又没成功,这次总算如愿以偿了。除了这份成功入选方舱队员的“幸运”,张医生认为在这里自己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在短短的三周多时间里,医院的三位医生有过合作,还有其他单位的医生和护士,这其实也是一种挑战。”谈到日常工作时交接班沟通、接收和解离病人的流程、医护之间的主动跨前,以及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时转运协调,张医生直言,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良好的团队合作很重要,来自不同单位的每一个人,需要快速地适应彼此和不断磨合,在找到自己定位的同时还要换位思考去想一些问题,无论是站在队友的角度还是病患的角度。

病人也会“治愈”我们

语速飞快、情感丰沛的陈理医生貌似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中医医生形象——慢条斯理、笃定平和。这次来方舱工作,正如陈医生所在的单位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很多医生一样,大家都不想错过这次人生的“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反而是被病人治愈着,许多人的心中都充满着阳光。”陈医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聋哑病人的故事。由于医护人员在舱内都是“全副武装”,因此和这位病人的交流基本限于纸上写字或者是偶尔的肢体表达,但她经常会翘着大拇指对我们表示感谢和肯定,那时候就有一种不一样的心情,也深切地感受到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并不能阻断医患之间的情感。

疫情中也出现了各种现象,甚至一些负面的信息,但是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正能量,就像在舱内安静听音乐的青年、依然跳着广场舞的大妈,还有很多热情付出的志愿者,所以,医务人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也常常被温暖的阳光包裹着、感动着。

在这个位于航津路的方舱里有着来自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其中全科医生有23名。在方舱工作的近一个月里,对于许多社区医生来说不单单是专业能力的考验和个人成长的锻炼,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们言语中对于社区医生这一身份的自豪!

原标题:《“医”心守“沪”|听“健康守门人”讲述方舱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01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