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拔高导致小品没落,相声是否也会遭遇同

小沈阳说他再不演小品了,原因是小品被套上了一个模板,总结起来就是喜头悲尾,强行煽情,刻意拔高。

说起小品,不得不提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两位先生创作表演的作品,至今翻来再看,仍然很有意思。

后来陈朱二位淡出,本山大叔又将东北小品搬上了舞台,从而成为了亿万家庭除夕最美味的一道大餐。

如今小品的辉煌已成过往,凭借记忆,无论陈朱小品还是赵本山的,您能想起来的都有哪些呢?

以我为例,陈佩斯朱时茂二位的,有吃面条,主角配角,小偷,还有个烤羊串的那个。

本山大叔因为连续春晚很多年,所以作品比较多,白云黑土系列,忽悠范伟系列,洗澡中奖的,海燕长点心吧,这个真没有等等。

我们再来做一个归类,您所能想起来的这些,有多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还是以我为例,我知道本山大叔还有一个小品,叫《三鞭子》,那是他的众多作品中,比较有高度的。

现在假设拿出忽悠范伟的一个同《三鞭子》来选择看一个的话,您会选择哪个呢?

我会选择看大忽悠,因为它更逗乐。

有个词语叫,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字面通俗易懂,但现实中很多人却总会越线。

我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有位新上任的技术科长,看到自己部门的技术员们都很年轻,就突发奇想,排练了几个节目,跑到一线搞起了慰问演出,结果被厂长一通臭骂。

他感到很委屈,我没耽误工作做好事,您怎么还骂我呢?

厂长说,没事可以轮休!你这叫啥?这叫狗揽八堆屎。

继续说相声。

相声的本质就是让人开怀愉悦,当然它也需要有一些前提,比如遵守相关法规,不违背公序良俗。

至于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我认为应当交给市场,由观众去评判,从业者则需从观众的评判中得到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最终实现这一民间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某位行内艺术家认为,导致相声不景气的原因并非没有好的相声演员,而是没有好作品。

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体验生活?因为艺术的发源地就在民间。

如果路遥从小就生活在大都市,没有尝到过贫苦的滋味;如果当年46岁的陈忠实没有踏上西安的故土;如果阿来不曾有过赤脚放牛的经历,他们如何能完成不朽的名作?

不缺相声演员缺作品,看上去有理,实则却是托词。因为相对来讲,相声演员更知道相声作品需要怎么写。

换句话说,根本就不存在相声演员不会创作之说,只不过是你写好了我来说,你来付出我成名,坐享其成的“智慧”在作怪罢了。

说到相声的创作,姜昆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像老舍先生学习,要走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作品问世。

不得不说,姜昆先生的这段话说得非常有现实意义,可谓一语道破了相声为何不景气的原因:作为群众,除了花园酒楼会议室,您见过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影子吗?

每天坐着豪车出出进进,每天吹着空调研究大方向,怎么能创作出像《纠纷》,就是那个俩人撞了自行车,去派出所接受调解,那样的作品呢?

什么叫好相声?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中的人物似曾相识的,观众们无法发现的细微之处的滑稽与笑料。

什么叫不好的相声?打着相声的名义,内容空泛,闭门造车制造出的臆想之作,还有那些连邻居张二愣都说了八十多遍的笑料。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说的并不正确。不过,无论如何判定相声的优劣,有一点肯定是有一致共识的,那就是没有人不喜欢逗乐的相声,能让人开心,才是相声存在的意义。

反过来如果相声不能使我们愉悦的话,那它都不如一个放了两天的馒头值钱。

对于相声从业者来说,如果抛弃了相声逗乐的本职,而去承担其他的什么促进人类文明,提升群众道德品质,为百姓提供精神食粮,或者其他的教育意义,那就等同于犯了前文所讲的那位年轻科长的表现欲太强的毛病;等同于自家门口的雪没打扫干净,却去捅李寡妇家房檐的冰溜子;等同于自己衣裳上挂着鼻涕,却指责别人不讲卫生;等同于自己出口成脏,却痛斥别人低俗不文明。

这样讲并非是说相声可以没有底线,为了避免某些人断章取义混淆视听,在文章最后,再次重申,相声无论怎么说,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违背公序良俗。

在这个前提下,则应该多给它一些宽容和包容,让它的内容更加的丰富,满足观众更广泛的需求。

因为只有这样,相声才能更顺利传承下去,才不会像小品一样,走进那条死胡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5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