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本土遭遇神秘爆炸引发猜测局

文/紫电8月8日,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一个军事试验场发生了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3人重伤。尽管伤亡不大,但这次爆炸却引发了相当大的恐慌:爆炸后,试验场附近的北德文斯克市的辐射值迅速飙升!北德文斯克在苏联时期就是核潜艇的建造地(图源:塔斯社)对此,西方媒体大肆渲染辐射事件造成的危害,而俄国防部宣称,事故发生后附近地区的辐射值确实有所提高,但很快恢复正常,总体上并无严重影响。而临近试验地区的芬兰也并没有发现辐射的异常。而根据俄媒报道,在爆炸后的1小时内,北德文斯克市的辐射值短暂的达到了每小时2微西弗(μSv/h),但很快恢复了正常值。相比之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时,福岛地区的本底辐射已经达到了每小时微西弗。如果确实仅有短时间每小时2微西弗的辐射量,那么对人体的影响确实几乎可以忽略。2μSv/h的辐射剂量,大约相当于1小时连续吃25.7根香蕉受到的辐射(制图:紫电)但同时,俄方也封闭了进行实验的白海海域,限制民用船只的通行。西方媒体普遍猜测,本次爆炸的导弹是此前俄方宣称正在研制的9M“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年3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公开宣称俄罗斯正在研制核动力巡航导弹,并根据国防部公开投票,命名为“海燕”。“海燕”导弹的3D建模9M“海燕”巡航导弹的设计基于Kh-巡航导弹,可以携带包括核弹头的多种不同弹头。该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启动,核反应堆带动燃气轮机巡航。采用核动力推进系统后,9M“海燕”的射程可以达到Kh-的十倍。搭载Kh-巡航导弹的图-95轰炸机(图源:Reddit)但针对“海燕”导弹的批评也一直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海燕”会在飞行时喷射出大量的高温辐射气体,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污染源。而即使搭载常规弹头,“海燕”的命中也会造成严重的核污染。“海燕”的发射场(图源:Wikipedia)此外,“海燕”的研发进度究竟如何,也一直遭到人们质疑。塔斯社报道称,“海燕”的反应堆在年1月的实验中顺利完成了测试。而据生意人报报道,“海燕”导弹进行了13次测试,仍然无法正常运行。但事实上,俄方并未公布实验的导弹型号,但却声称实验的是导弹的液体发动机,而“海燕”使用的是固体发动机。爆炸中的核泄漏是因为爆炸引起了同位素电源起火,而非是反应堆发生爆炸,或是核弹头意外爆炸。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测爆炸的导弹并非“海燕”,而是另一型号的导弹。(图源:RT)根据俄罗斯原子能集团透露的消息,实验中的伤亡人员均为俄原子能集团的员工,当时正在为导弹推进系统的供电装置进行测试。在实验完成后,剩余的燃料起火,引起了爆炸事故。除了在火灾中伤亡的测试人员外,也有参与测试的技术人员被爆炸抛入海中。俄罗斯原子能集团表示,与核电站的泄露事故不同,同位素电池在燃烧时会分解所有的核燃料,因此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不会造成类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样的重大安全事故。而根据调查,实验附近地区的水域和城市均未受到辐射的影响。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上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供电(图源:WikipediaS)虽然液体燃料发动机爆炸时不会产生核泄漏,但同位素电池的存在确实能够解释辐射剂量短时间内突然飙升的现象。而同位素电池本身需要由专业人士操作,因此俄罗斯原子能集团的技术人员才会出现在实验现场。同位素电池作为一种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的供电装置,因为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经常被用于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供电。但用在导弹上,确实比较少见。最初的同位素电池因为设计和材料问题,发生泄露甚至爆炸的事故。但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同位素电池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安全的供电方式。至于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所谓“爆炸现场视频”,并非是这次事故的现场。根据上文所述,导弹的实验地点位于一个海上实验平台,与视频中的爆炸完全不符。而视频中的爆炸,实际上是8月6日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一次弹药库爆炸。该仓库储存了4万余枚毫米和毫米口径的炮弹。爆炸引发了剧烈的火灾,而社交网络上的视频正是这次爆炸的场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1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