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戈多中学习艺术的抽象现代

前面的课程,我们学习了“远距离比喻(或者叫不伦不类的比喻)”和象征、“象征主义的象征”,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种现代写作技巧——“艺术的抽象”,因为它与比喻、象征有密切的联系。

一、荒诞剧《等待戈多》

西方荒诞派作家萨缪尔·贝克特,有一出引起轰动的悲剧《等待戈多》。

剧中有两个流浪汉,一个叫爱斯特拉冈,另一个叫弗拉季米尔;他们在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和一条乡间小路的荒原上等待,等待戈多。

剧中还有一个奴隶主,一个奴隶,一个男孩。男孩是为两个流浪汉带来戈多的消息而出场的。奴隶主与奴隶,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压迫、苦难和不合理。

这些人物都缺乏立体感,像是瘪三。他们的言谈举止混乱、荒谬、无聊,颠三倒四,不可思议;尤其是奴隶幸运儿的长篇独白,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正像有的评论家所说,这出戏让人们通过荒诞的舞台画面——展现了畸形的、充满罪恶和灾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等待戈多》的主题是什么?评论家们多数认为,主题在“等待”上。等待什么?等待戈多。戈多是谁?作品没有交代,他的长相、衣着、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爱好怎样?全不清楚。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年,当《等待戈多》在美国上演时,导演曾问作者萨缪尔·贝克特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老外的思维,好像没有受到“儒教”文化的影响?,否则要被骂“是个疯子”了,呵呵,题外话,题外话。)

戈多是一个只有姓名的抽象的形象。

虽然他代表什么,人们(读者的理解)说法不一,但这个戈多仍然是有寓意的。他就是剧中人所期待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那些被贫穷和苦难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人们,那些被社会和生活弄得奄奄一息的人们,在焦急地、无止境地等待着他,然而他——戈多始终没有出现:美好的未来始终没有降临人间。这就是《等待戈多》的悲剧之所在。

《等待戈多》,是一出荒诞戏。

它在表现形式上是“反戏剧”的,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活生生的人物,没有连贯性的语言,剧作主要运用荒诞手法来表现世界的荒诞。

作品塑造戈多这一形象的方法,就是“艺术的抽象”的创作手法。

二、关于“艺术的抽象”写作技巧

1、产生背景

我们知道,艺术是和形象分不开的。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便没有文学。

然而,一些现代派艺术家,却在创新的旗帜下追求抽象,于是乎,一批抽象派艺术作品就产生了。在这些作品中,生动具体的形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几何图案和杂乱无章的线条、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

在一些这样的绘画中,人物、山、水、都是平面的、变形的,是创作者故意抽象化处理过了的。

在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变形和抽象。关于“变形”,我在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了(《文艺创作里的“甲壳虫”:形神不能背离》)。

2、怎么样来理解“艺术的抽象”?

(1)“艺术的抽象”,当然不是说整个作品的人物都必须是抽象的。

有的作品,如新小说派的作品,人物只是一个影子,自然是抽象的;有的作品,抽象的人物,往往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人物,如前面那首小诗中的“你”,《等待戈多》中的戈多。

(2)运用艺术抽象方法创造出来的形象,多是有寓意的。它是观念、思想、认识的寓体,是作家对生活的一种认识。

(3)艺术的抽象不同于比喻,也不同于象征。

比喻是直接的、明晰的、浅层次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用二月花比喻霜树,霜叶像二月花那样火红、鲜艳,意思直接、明晰,一看便知——这是比喻。

艺术的抽象却是间接的、晦涩的、没有明确的规定性的,比如戈多的寓意就非常隐晦。

(4)象征中的象征物,总是具体的、可见的,无论是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还是施笃姆《茵梦湖》中的睡莲,都是具象的。

(5)艺术的抽象却是抽象的,有时是不可见的。

艺术的抽象是与比喻、象征并列的艺术表现方法。但是,有时这三者也是很难区分的。

三、“艺术的抽象”表现方法的优缺点

“艺术的抽象”,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和想象的余地,更有利于作家表现哲理的思辨。

“艺术的抽象”也有局限。因为,作品中抽象的“形象”,不过是某种理念的符号,所以,如果用得不好,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魅力,会产生图解式的作品。

此外,由于“形象”是抽象的,作品可能变得晦涩,作品的思想也可能产生歧义,你这样理解,我那样理解,没有明确的规定性。

四、中国作家范例作品解读学习

1、《星星变奏曲》(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对于这首诗,刘家骥、单占生在他们编写的《抒情诗选读》中,认为作品“采用博喻的手法”,“作者省略掉对事情原委的介绍叙述,直接跳入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削弱描写的具体性,趋向于一种抽象的具体,使诗中作为心灵对应物的‘星星’的自然属性减弱,并使其象征性质增强,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

作品究竟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刘家骥、单占生认为“采用了博喻的手法”,“趋向于一种抽象的具体”,“使其象征性质增强”,就是说,作品用的技巧,既是比喻,又是象征,也是抽象艺术的手法。

在这首诗里,我们把星星看作一种喻体,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喻是明晰的,诗用了比喻中的博喻手法,是说得通的;

我们把星星看作一种象征物,用以象征光明,理想,也是说得通的;

我们把星星看作一种抽象的具体,作品没有形象地展现星星的自然属性,即没有刻画星星的形象,只是把星星当成抽象的有寓意的符号,因而认定它是艺术的抽象也是可以的。

艺术创作是复杂的,艺术方法是彼此渗透的,有时候,我们很难作明晰的界定。

2、中国式《等待戈多》对应小诗

我等你,等你,

长久地,焦灼地,

焦灼地又长久地,

等了你仿佛整整一个世纪……

诗里的“你”是谁?“我”又是谁?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美是丑?多大年龄?性格如何?思想怎样?都不得而知。

“你”是抽象的,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和审美情趣,把这个“你”理解为爱情、春天、希望、理想等。

“我”也是很不具体的,可理解为某一个人:作者、读者、作品的一个人物,也可以理解为某一群人,甚至是所有人的代表。任何人都有需要等待的东西,任何人都有盼望、需求,都在企求理想与幸福。

作品中的经过概括和抽象的“我”是一个大“我”。

这样的写法就叫做“艺术的抽象”。

此外,“变形大师”卡夫卡的很多作品,几乎都采用了“艺术的抽象”手法,如《地洞》、《审判》,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城堡》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阅读,加深理解。

如果朋友们有什么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7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