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她复原了几千年前秦人遗留下的情人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即将到来。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礼县等地方,七夕被称为“乞巧节”,尤其西和县,乞巧节古老的仪式保存最为完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专家一致认为,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陇南市西汉水上游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至今已有年的历史。
陇南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活跃在西汉水流域的近20个乡镇、多个村,经常性参与的有50多万群众。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陇南乞巧女儿节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有完整的造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程式。姑娘们将以虔诚的心情、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她们聪慧和灵巧。在当地女孩子们心中,这是一个比过年还重要的节日。这几天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日子,她们可以去十里以内的村子里相互拜巧、交朋友、展示才艺。
乞巧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存和传承下来,靠的是传承人的口口相传,有专家称传承人为“国宝”。在乞巧节传承人当中,赵君平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0岁的她,出生在西和县姜席镇上胡村,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从小爱乞巧。上世纪80年代,村子里乞巧氛围十分浓厚,家家女孩子几乎都参与乞巧活动。在大环境的影响和家人的亲手调教下,6岁时参加乞巧活动,15岁第一次当巧头,一直到22岁,从来没有间断过。七年的“巧头”不仅锻炼了她的组织能力,也在村子里赢得了“巧姑娘”的美誉。
由于30年来不间断的参加乞巧活动,赵君平对民间的乞巧活动十分熟悉,甚至了如指掌。对“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仪式、歌舞等能即兴编排。对传统乞巧活动中迎巧歌、“泼又泼”“打花馍”“送巧歌”等能即兴表演唱。会唱各种调式的乞巧歌,能编唱乞巧歌,编排具有时代气息的乞巧舞蹈。同时也搜集整理乞巧歌曲,撰写乞巧文章,广泛传承乞巧活动。
在我们西和,结了婚的人不能直接参与乞巧活动,所以,年开始由台前转到幕后做起“乞巧文化传承人”。连续十届乞巧节,她一直都承担着姜席中学以及谢庄、姜窑等地乞巧民间传承工作。和姜席镇乞巧传承人梁雯霞、席兰兰等人密切协作,让晚霞湖畔乞巧活动有模有样,保存了乞巧原来的样子。
传承人的义务就是把古老的乞巧仪式、歌舞口传心授给村里乞巧的姑娘们,让这种古老的非遗得以流传和保存。工作之余,赵君平自觉自愿搜集整理乞巧歌曲,撰写相关文章,并利用微博、抖音、头条宣传和推介乞巧活动。在年7月,她被推选为“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并成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十余年来,历届的乞巧文化艺术节,晚霞湖畔的民间乞巧活动她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指导。年的时候,她同时承担了谢庄、青沟、姜尧三个村子的民间乞巧展演指导排练工作。每一年的乞巧排练时间,就是农村最繁忙的收麦时间,说起来,她对于家人充满了愧疚。西和电视台拍摄“西和乞巧民间程式纪实”纪录片时,请他做全程的指导,她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在拍摄的那天,全家人都去打麦子,家里人手紧缺,可是家里人特别支持她,宁可再请人帮忙也没有阻止她去乞巧。那天,还是婆婆生日,本想等拍摄完了就早点回去给家里人做一顿饭,可是,拍完“照花瓣”“跳麻姐姐”已经晚上零点了。因为拍摄中,她是个很重要的“巧头”角色,不能离开,为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她一声没吭配合完成了拍摄。
在传承人当中,她“上镜率”比较高。年她参加了CCTV-10《寻找失落的女儿节》、年参加CCTV文化中国《乞巧西和女儿梦》的拍摄,承担女一号加编导助理的角色。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旅游节“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年参加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活动。年七月初一,中新网、央视新闻做的乞巧节目直播,赵君平作为传承人进行了全程解说。
她不光传承乞巧活动,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将一些老传承人的故事写出来,编辑成册,永久保存。目前,她已写作完成了《仇池妙手裁祥瑞,海燕剪纸乞巧红》《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乞巧情节》《一针一线绣出的美丽人生》等乞巧传承人专访稿件,都发表在《中国乞巧》杂志上。
非遗传承人展播
陇东红色歌谣之李文军
李文军,生于年,华池县柔远镇人,农民,民间原生态唱法歌手。陇东红色歌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参加市级以上民歌大赛,所唱《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曾获省级民歌大赛一等奖。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