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借鉴油画着色技巧,这一招特灵
在状物类的记叙文中,我们对物的形象描绘,往往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这是因为,事物常常是很复杂的,有时需要从多方面去表现,才能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幅油画,要层层着色,才能给人丰厚的感觉。状物类记叙文也是这样,要层层渲染,层层加码,才能获强烈的效果。这在古今中外文章大师的作品中已屡见不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塞纳河岸的早晨》,这篇写景文并不长,不过千字左右,但作家为了让我们能得到丰实的收获,展开了对塞纳河早晨景色的层层着色描写:——先从窗口眺望塞纳河和它的两岸写起,写了那不勒斯海湾明净的蓝天、阳光照耀下巴黎城内为生计忙碌的居民和牲畜;——接着写了对岸圣尼古拉港搬运工轻快地卸货的情景;——然后写了梧桐树下排列的运货马车、马咀嚼燕麦、车夫站在酒店柜台前喝酒;——又写了长年累月生活在露天里的旧书商人;——再了一阵风刮街心的尘土使“我”忆起了童年;——还写了面对眼前巴黎宏伟壮观的建筑引起“我”的激动、生命的激活;——最后写了激起“我”对巴黎热爱的深情……你看,这一层层着色的渲染,描写,使我们对塞纳河早晨的景观,对它的深层的蕴含,对作者的情感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浓烈,就像喝一杯陈年老酒,越喝越有味,越喝越陶醉一样。这种层层着色法,会使我们收到辞义俱尽的最佳效果。
我们写状物类记叙文,感到笔头枯涩,内容空泛,好半天思路都打不开,原因是不善于运用层层着色法进行状物。那么,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状物呢?可以运用反复着色的方法,使事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强烈。在描写某物抒发某种情感时,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事物特点,反复地描绘事物的形象,不断加深读者在阅读中对所描写事物的印象,直至意足为止。
我们以茅盾的《雾》为例。这篇文章通过对山城浓雾的描写,表达了身陷沉闷社会的那种愤愤不平的情绪。该文一开头就点出“雾遮没了正对后窗的一带山峰”,写夜晚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闪烁的山峰使“我”想起了儿时的童话,引起“非人间的飘渺的思想”,写白天这山峰的“平凡”,接着写“晨雾把这一切都遮没了”,一步步地引出晨雾,使我们感到美秒的景象正在逐渐消失。然后写太阳从浓雾中钻出,然而它很“可怜”,“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至此,作者发出“我诅咒这抹杀一切的雾”的慨叹!写到此,完了吗?不。作者继续写雾的可恶,以与寒风和冰雪对比,写寒风冰雪虽能杀人,但也刺激人奋斗,而雾“只使你苦闷”、“颓唐阑珊”、“像深陷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这又是对雾的一层谊染着色,是对雾的愤懑情绪达到极点。倘若这一层不写,就无法尽意。然而,行文并没结束,作者又写雾到中午时便成了牛毛雨,写门前池中“红鲤鱼的活泼泼地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象征地表现了人们“不堪沉闷的压迫”,由此,抒发了甘愿有疾风大雨”,呼唤革命风暴来临的战斗豪情。这最后一层,水到渠成,情感升华,引出了全篇主题。你看,该文就是这样层层染色,反复叙写雾的可恶,反复抒发对雾的憎恶之情,层层加深,才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反复着色有一种层层递加的意思,就是笔墨越来越浓,使读者越来越有味。反复着色常常配以铺垫、衬托、悬念、渲染、生发等手段,使行文更加曲折有致。
运用正反对比着色的方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倒不是材料不够,反面凑,而是正反着色,鲜明对照,使得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一些优秀的状物记叙文,常常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取得极好的表达效果。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成篇的。该文是一篇充满着浪漫主义激情的战歌,它生动表现了革命高潮到来前夕,革命人民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全篇采用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海燕象征着革命者。文中层层着色地渲染——在乌云和大海之间,英勇无畏的海燕“高傲地飞翔”,“勇敢地叫喊”,在叫喊声中,充满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当乌云压顶,雷电交加,狂风掀起巨浪,海燕越发显得英勇顽强,它“冲向空中迎接雷声”,“穿过乌云”,它“一边大笑,一边高叫”,它笑雷声的困乏,笑乌云的凶残和愚顽,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它发出胜利的预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以满腔热忱歌颂海燕的同时,在这幅激昂的图画上又进行了反面着色,又以鄙夷的笔调写了其他一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惶恐不安——海欧“呻吟着”,“在大海上飞窜”;海鸭“享受不了战斗的欢乐”,“裹隆隆的雷声把它吓坏了”;企鹅“畏缩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峭崖底下”,在它们身上,充分表现出在革命风暴来临前那些悲观失望、妥协投降者的丑恶灵魂。以上,这一正一反层层着色渲染,互相辉映,更加突出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海燕的形象,从而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了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层层着色是对事物展开描写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它并不是无节制的层层着色,否则,就会难以收笔。一旦文章的主题已经充分表达,就应即刻收墨,千万不要去画蛇添足。
下面这篇状物记叙文,运用层层着色法,请你分析。
茶茶香三里,回味无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不是站在街头,挥汗如雨地灌着”可乐”、“雪碧”,就是故作深沉地坐到阴暗的角落加上几口不加糖的黑咖啡.要么便一头扎进酒吧“海派”地叫上两杯XO。而我,偏爱独自一人躲进书斋,细细品味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荼,徘徊在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中。儿时的我,也曾对茶的苦涩望而却步,看着爷爷陶醉在茶的世界中,我不解地问:“茶,很苦吗?”爷爷用饱经世事的目光微笑地望着我说:“孩子,长大了你便知道,茶,甜那!”当考初中时,我以O.2分之差被市重点校拒之门外时,爷爷将手中的茶壶递给了我,我噙看泪吮了一口,好苦!直直地流进了我的心里,与我满腔的失落、遗憾融到了一起,也就在这时,一股香气从我胸中涌出,嘴里竟略有一丝甜甜的感觉,瞬时,心中的不快和闷气被茶香所包围,感染,眼前的世界重新清亮起来,痛苦过去了,留下的只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信心。我第一次认识了茶,为茶的魅力所倾倒。从那时候赶,茶便成了我闲时交谈的伙伴,我将我的欢乐和悲哀向它倾吐,它便用它浓郁独特,朴素中不失典雅,苦涩中不失清甜的味道来回答我。《红楼梦》中的妙玉说:饮茶一杯为品,两杯即为解渴之俗物了。可我却认为茶的精髓不在于杯数的多少,而在于将身心投于茶中,才能真正理解茶的意义。茶,初尝味苦,胆怯者便会因此敬而远之,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体会到苦后的满口清香,味道甘甜。这便是茶的内涵。宛如人生中遇到挫折与苦难,有的人屈服了,倒下了,便永远留在迷惘痛苦中;也有人咬咬牙走过来,重新见到了蓝天白云,豁然开朗。当若干年后,他回头看过挫折留下的疤痕时,只是淡淡地笑着,感谢磨难带给他的收获。茶,是有灵性的东西,香飘三里,回味无穷……
这是一篇颇有意境的状物文。作者写茶的灵性,这本是一个不太容易写的题材,但在这篇短短的文字中,竟然也写得如此一波三折、妙趣横生,让人感到茶的那种浓浓的香味和魅力。何故?很显然,作者是用层层着色法来状物的,而且充分运用了反复着色和正反着色的技法。——先是总说“茶香三里,回味无穷”,这是一层;——接着以人们爱喝洋饮料衬托我对茶的喜好,这是第二层;——然后写儿时“我”对茶的苦涩望面却步与爷爷陶醉茶中正反着色,写出了“我”对茶的不解,以引起行文的悬念,这是第三层;——再写考重点失败,从茶中获得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和信心,对茶的品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这是第四层;——又以《红楼梦》中妙玉的话引出“我”对如何品茶的思考,这是第五层;——经过这层层的镐垫、渲染、衬托,接下来,作者便很自然地抒写出对茶的内涵的认识并由此生发对人生的富有哲理的感慨,这又成了第六层着色了;——最后,又以“茶,是有灵性的东西,香飘三里,回味无穷……”总收,呼应开头,因而,给人以余音缭绕,意味不尽之感。这种层层着色的方法,即可很好地打开思路,有能耐酣畅地描绘,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思。可见,只要我们熟练地运用层层着色法,就能将状物类记叙文写得又快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