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技巧打造考场诗意美文简单实用,高中
还在为打造不出好的考场作文而痛苦吗?还在为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而烦恼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无奈的日子即将过去,因为今天,林凡就给大家整理了打造诗意考场作文的4大技巧,还在等什么?快来学习吧!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朱光潜)。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使文章意境深远,含蓄隽永。
一、营造灵动的诗意美
在文章中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做到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从而展现画面的诗意美。如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距离》的片段:
小时候,偶尔出去爬山。尤其是到了将近傍晚的时刻,一抹斜阳挂在对面的山上,遥望远方的地平线,天空苍茫,烟云弥漫,思绪总是被一种距离感涨得很满。觉得天是那么高,地是那么阔,相比之下,人却显得那么渺小可怜。深居大山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连绵的山,走出那遥远的地平线。也许正是那时才开始默默思索距离的概念。
文字紧紧围绕题目《距离》,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诗意盎然,耀人眼目。
二、描摹悦耳的音乐美
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山西省高考优秀作文《黄河需要诚信》:
古道口,四月天,不见艳阳,只见沙。风丝毫不逊于腊月正月里的疯狂。渡口凌洪汹涌,冰块一堆挤着一堆,像是走西口的男人们,一伙一伙相跟着,去外面寻找钱,寻找生活。可又有多少再踏上这块故土,见亲娘娇妻?乔老三上了船……春去春来,风行风止,水涨水落,总能看见她挎着篮子徘徊在黄河渡口。采一会儿苦菜,她就站直了腰向远处瞧瞧,红围巾随风招展,老远的船夫看见了,叫个不停:“大妹子,还等呢?”她默默地站在沙旁河口,注视着古道口,祈祷着河神,不知不觉地低吟起那《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哥哥你别变心,妹妹我守在村口……”
雄浑、苍凉的画面,凄楚、悲切的细节渲染,俨然构成一幅刀法粗犷、线条古朴的版画木刻。而《走西口》这样哀愁婉转的千古酸曲,在浅浅的叹惋之中,昭示出淡淡的恻隐之情。
三、抒发真挚的情感美
“情真自有佳作出”,要使自己的感情含而不露、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例如陕西省高考优秀作文《中国,挺住!》一文中写道:
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我们热切期待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2月肆虐的雪灾,冻裂了中国大地;3月的西藏骚乱,烧伤了美丽的圣地;4月的奥运火炬全球传递受阻,刺伤了中国人向世界张开的双臂;善变的5月,胶济铁路火车相撞,撞碎了多少旅人的梦;突然传遍全国的儿童手足口病,令全国父母心头纠结;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大地震,撼及整个中国的灵魂……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作者通过概述,历数年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饱含作者寄予的一片深情,读者清晰地聆听到作者深情地讴歌华夏民族的“弦外之音”。
四、展现深刻的哲理美
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之中去,在亦此亦彼、亦虚亦实中形神兼备地展现深邃的思想。如北京高考优秀作文《雨润万物,馨香满天》的结尾:
世间万物便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繁衍万代的。细雨虽然渺小而无形,但它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被吸收,得到了永生;繁花在落地之后虽淡去了雍容华贵,但却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中得到了重生。愿生命的大河生生不息,愿人生的鲜花长开不败。
抓住细雨、繁花与生命的共同点,道出在奉献中才能生生不息的哲理,令人怦然心动。
考场作文一定要有亮点。如果你的文章没有太阳,那一定要有月亮;如果没有月亮,那一定要有星星;如果连星星都没有,那至少也应该有萤火虫吧。诗意美、音乐美、情感美、哲理美,如果能做到一点,就能使文章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使文章含蓄别致,达到诗化的境界。
一、比喻象征法
比喻直接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有形象不一定有意境,有意境一定会有形象。一连串的比喻营造的往往是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如果我们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同时采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境,“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例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两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一个比喻描写的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这不是意境深远的显示吗?
二、虚化空白法
虚实相伴而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象。一般来说,往往是先实后虚。我们的作文完全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中的空白艺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给读者一点想象的空间。例如有一篇作文写一个中学生先前对生活感到很悲观,后来是一位盲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他,文章最后写他早晨起床,有这么一段:“他飞快地拉开窗帘,然后推开窗子,面对东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多好,太阳每天都从我的窗前升起。’”这样的句子表面在写实,实际是写虚,空白处分明是暗示读者: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篇作文在开头、中间或结尾,有那么一处(有几处当然更好)这样意境深远的描写,文章一定会获得发展等级的高分。
三、寓理于情法
“意境深远”的作文表现在语言上往往蕴含哲理情趣。显然,这种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请看一篇写雪的作文:“好大一场雪,大地一尘不染,白茫茫一片,晶莹纯洁。太阳出来了,雪化了,污水沟显露了出来,令人扫兴,不过,宽阔的路面被雪水洗得比原来更干净,路边的常青树显得更加苍翠。”仅仅几句话,意味深长。看世界,虽然也有黑暗、污浊,但更有光明、美丽,应一分为二,不能只看一面啊。
当然,写作的高手还善于通过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年山东卷)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记忆,风化。
“记忆”可以是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逝者如斯,“时间”如流水,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大都习惯于遗忘并且安于遗忘,甚至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遗忘中“瞒与骗”。
所谓“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这恰恰是本作文立意的反面。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或者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昨天在今天延续,历史活在今天,这样的记忆当然不会风化。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写作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一己之情感,发一时之感慨,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经历,思考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可写人生的光荣,可写历史的耻辱,总之,强调的是记忆的重要性,是尊重历史的重要性。
蔷薇·故乡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晰了。
梦中常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安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常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常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地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常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仔呢?
初到城市,我紧紧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开。那些红烛,灯光,悠扬的萨克斯,快节奏的列车……一切向我涌来,让我不知所措。想象中的城市应该是多一些安宁和淳朴的,一如我的故乡,那个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地方。
时间有时候很慢,特别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时候,我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对我来说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圆圆圈圈,红色有时密有时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历上,记载着好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日历不只明示给我时间,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也许,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问及故乡,回信中常说哪里变了,哪里没变。于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也一点点修整,一点点完美。时间固然更改了故乡昔日的容颜,却风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某日在键盘前敲文字,洋洋洒洒一篇,全是记忆中的故乡。隔几日汇款单来了,除了稿酬,还有一句: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席慕容
拿到单据的那一刻,泪水盈满面颊。我不知道是谁特意写给我的这句话,也许他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吧。记忆中的故乡,时间愈久便愈有分量。时间又怎会风化她在我心中的记忆呢?
我的故乡,我心中的无花蔷薇,千载盛开……
点评:这是一曲陶渊明式的田园牧歌,充满灵动的诗意美。夏日的午后,欢快的蛙鸣,老牛的呼喊,伙伴的嬉笑,无不勾起读者甜蜜的微笑;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惦念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也打动着读者的心;在城市中的不知所措,更加衬托出故乡的吸引力,尤其是收信的日子,深深触动人们心底最温暖的地方;结尾引用席慕容的诗,与题记相合,又重锤敲击点题。作者化虚为实,把记忆定格为对故乡的回忆,游子思乡是千百年来文人永恒不变的抒情主题,当然会深深打动人心。
引用式开头,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席慕容是著名的诗人,诗句“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把题目“蔷薇”与“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既点明标题,又紧扣话题,可谓一举双得。
贝壳·划痕·记忆
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海水将一枚枚贝壳送到沙滩上,又收回她那浩渺的胸怀。
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风将巨岩刻划得千疮百孔,又用多情的手把那些痕迹抚平。
然而,总有几枚贝壳,在亘古的海滩上鸣响着历史的悲风,总有几笔划痕,在诉说着记忆的不朽。
惶恐滩头,零丁洋里,涛声依旧,叹息不再。然而,时间只侵蚀了一个人的物质存在,却无法风化那煌煌诗句中的记忆,谁能忘记文天祥的辛苦遭逢,干戈寥落?谁又能忘记那个闷热的雨夜,矮小的地牢中挥笔走龙蛇的高大身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正是借天地正气哺育自己,“睨柱吞嬴,回旗走懿”,用一颗丹心书写青史,翻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每一个人都会从记忆深处被这个踏过七百六十年的生命所震撼,时间或许会淡褪了文字,磨损了书卷,却无法抹去那一片回忆。
翻开《史记》,看秦王一统天下,项王自刎乌江,廉颇负荆请罪,屈子怀石投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从眼前浮现,那些故事也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时间只能销毁一本又一本《史记》的版本,却永远风化不了那宏伟的气魄,机敏的谈吐,磊落的人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这本书能传之后世,绽放其应有的光辉。而今,他的梦想已然实现。时间风化掉了那些卑俗的记忆,却让一位史官的不朽愈发凸显。
时间或许会让历史蒙上尘埃,但却不会风化那些鲜活的记忆。王选,一位柔弱女子,拂去那一层尘埃,只为还原历史真相,让记忆苏醒。奔走二十年,耗尽全部家当,她一如既往地搜集材料,寻访证人。因为她相信,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良知会让记忆永存。她与身后数十位白发苍苍的原告,构建出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记忆,而在海的对面,眉毛已发白的日本律师尾山宏也用他的努力,为我们开启那段记忆。在滚滚时间之河中,王选和尾山宏共同为我们守护那段记忆,时间永不能将其风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人能阻止时间的脚步,然而,时间不会风化一切。漫步岁月,采撷几枚朴拙的贝壳,抚摸那巨岩上的斑斑伤痕,便是在回味那没有被时间风化的记忆。
点评:读罢此文,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高分如此简单:选择三则能准确诠释话题的材料,用美丽生动的语言,夹叙夹议地表达出来。作者深谙考场写作的诀窍,从题目“贝壳·划痕·记忆”开始,就显示出非凡的思想;行文中,撷来文天祥、司马迁、王选三位各有侧重的代表人物,紧扣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开头运用起兴拓展法,“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把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诠释得准确到位。结尾照应开头,开合有度,精巧自如。
本文运用寓理于情法,饱含深情中富有哲理,展现出深刻的哲理美。
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
母亲啊,您可曾知您坐在门前编制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我一年又一年……
还记得您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间,抬头望望菜堆,寻找您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在用稻草绳绑菜,好熟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您那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子。
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内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草绳,手一颠一颠的,稻草就编成草绳。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学费。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掐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的心依旧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
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双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
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
点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本文就是最佳例子。作者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寻常物件——稻草绳上,采用插叙结构,现实——回忆——现实,使文章摇曳生姿,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母亲一颠一颠的双手,复沓叠现,打动人心;第二人称的运用,为直接抒情提供了便利,使文章充满真挚的情感美。
采用倒叙的方法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标题,寄予作者浓浓的情感,为全文奠定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十分成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