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光我们这些为文学着了魔的人
我们这些为文学着了魔的人
◎马兆光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烟台市的道路绿化一直很漂亮。它把这座海滨城市装扮得异常美丽,更为烟台散文学会颁奖典礼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盛会安排在十月十五日,由烟台散文微刊主编人员策划组织,入会七十余人,气氛热烈融洽。浓浓的书画墨香、精彩纷呈的散文朗诵、散文名家的写作经验分享、文友举杯共饮的豪情,这些都构筑了盛会的精彩与难忘。回首这次活动,总有那些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一一道来。
我们奔波在路上,克服一切困难来参加盛会。焦淑斌老师从济南赶来。跨越千里山川,只为与文友会面。蝉鸣老师晚上还在外地,清晨坐飞机,上午一落地就匆匆赶来参加盛会。缪海燕老师从海阳一路驱车赶赴现场,还有其他各地市的朋友很早出发,生怕参会迟到。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去年烟台文学圈的张老师,家在海阳,头天赶到烟台,愣是在北马路小旅馆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赶到现场。这种热情发自热爱文学人的内心,无需修饰和做作。有人说我们,像着了魔。或许就是这种情不自禁的热情。
于云福(右)与农行副专员井小力
在朗诵綦国瑞会长的佳作《拥抱散文》
交流轻松愉悦,相互鼓励、互相欣赏,不谈名利,只为文学。我想,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能保持这样一份纯真宁静的心境的人,恐怕只有文人了。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校领导;不论是企业老板,还是工人农民,都笑称老师,都和蔼可亲。社会上的陋习在这里已寻不到踪影。我们怎能不爱这个群体?怎能不为它着迷?
聆听心声。一位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一等奖佳作的时候,台下文友屏住呼吸,聚精会神,仔细聆听。文中的情节打动了我们,有很多人潸然泪下,这是作者的心声,与聆听者产生了共鸣。
我有幸做为会员代表为会长及各报社主编敬酒,端起酒杯,我激动万分,我说:“今天,我有幸加入烟台散文学会,我觉得,加入这个集体,认识这么多文友,会直接影响到我的人生,会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很感谢文学路上的你们,谢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持。”会长和蔼地微笑着,静静地望着我,问了我的工作和住址,又特别询问了一下我的姓名。和会长的交谈虽短,但很有鼓舞。我会继续认真做好。
席间,和同桌的文友相聊甚欢。除了彼此熟悉,还有彼此的鼓励。王香老师长我几岁,和蔼可亲,向我分享了她的写作经验,她说:“写文章,在当下,想写就写,一旦错过,回头再写,当时的心境就大不一样。不同的年龄段,写出来的文章绝对不一样,文章要一定不一样。”我告诉她:“感觉自己水平还不成熟,怕写不好。”她笑笑,说:“写不好也要写,写出来就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感谢王香老师的教诲。这些,我受益一生。
聚餐接近尾声,文友相继离场,回头招手,依依惜别。送过他们,我又和主编们坐了一会,交谈中,大家对微刊的未来方向和近期规划做了设想,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聊到这次征文赛时,我才知道,所有稿件都是不署名的,编辑仅从文章质量上把关,然后交换批阅,最后汇总投票产生。编辑们有时会一坐一整天,全在看稿了。这些编辑更是不图名不图利。有的,还会受到家人的误解,甚至吵架。但是,编辑们仍然乐此不彼,做喜欢做的事。
文学是相通的,喜欢文学的人也是有心性融通的。珍惜生命中的他们,一起为文学着魔。
马兆光,烟台市芝罘区作协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曾经是学校文学社社长,毕业多年,笔耕不辍。年,加入烟台文学圈,作品《四叔》、《二哥》、《送别》、《邂逅凤凰山》、《来之不易的幸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和妻子》等分别在《齐鲁晚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