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如何通天宋人以鼻观情,更是以味寄志

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将祭品放在祭祀容器中,当香气开始上升的时候,上天就会知到,并来享用祭食,《诗经》中的香大多是物质概念,但可以看出,香是具有通达天的作用的。

到了屈原的《离骚》,香已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屈原多用香草植物来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同时以香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壮志和爱国情怀,这一内涵也多为后世文人所沿用。

到了唐代,宋之问“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又指佛香,以“天香”象征佛教空灵神圣的氛围,香的意象内涵逐步扩大,宋代更是香词的高产时期,《全宋词》收录一万九千多首词,香出现了六千五百余次,涉香词两千多首,数量之大令人惊叹。

以鼻观情:文学作品中的香意象分析

一阴柔之香——以李清照词中的香意象为例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词风婉约细腻,其词有四分之一都用到了香意象,而且多是焚香。李清照词中的焚香意象可分为冷香和燃香两类,尤以冷香意象居多,不同状态的香表现的是词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香意象在词人独特的女性视角下,承载的是李清照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总体呈现出阴柔优美的风格。

1、燃香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所出现的香意象大多为燃香,展现的是闺阁少女文雅闲适的生活。在与赵明诚成婚后,其词中的燃香又倾向表达深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早期作有《浣溪沙》一词,这首词是写女子伤春。因为伤春的情绪,词人都懒得梳起发髻,只随意挽起头发便

来到庭院之中,庭院中晚风习习、梅花残落,天边的月光在云间稀稀疏疏。下片写女子闺阁之景,玉鸭炉里燃着瑞脑香,朱红色的帐子掩着流苏,看着庭院中的残春,此人心中不免凄凉,不知通犀能否解一解这残春的凄凉寒气。这首词虽写伤春之景,然而词中一个“闲”字还是能看出词人的心境,院中虽是残春,但词人的生活还是闲适的。

这首词相比上一首,虽同是在暮春,这首词则更为闲适。春光是舒缓的,玉炉里燃着沉香,梦尽醒来,头上的花钿掉落在了枕头上。虽已是暮春了,海燕还没有归来,人们已经玩起了斗草的游戏,江梅已经凋落,空中飘荡着柳絮,黄昏时刻稀疏的雨点打湿了院里的秋千。全诗都是景物描写,同时也描写了词人悠然闲适的生活,也许是看见江梅凋零,词人心中生起了忧思,这思绪是少女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忧思,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忧思。

与赵明诚成婚后不久,赵就“负笈远游”,两年后的重阳节,李清照写下了《醉花阴》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冷香

李清照词中的冷香意象更为普遍,冷香的状态是香消烟灭,正如词人的心理状态,心冷凄清。

赵明诚即将远游之际李清照所作,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情景,一夜柔情缱眷,香炉中的香已经冷了,日头已经照在了钩帘之上,词人还慵懒不愿梳头,只因内心愁绪万分,无心梳洗。

与爱人离别之际,心中万般不舍,然而想开口却不知从何说起,内心的不舍和愁思更添一分,近来日渐消瘦,词人不直接道出是因别离之苦,而是顾左右言其他,消瘦不是因为病酒,也不是伤春悲秋,具体为何,留给读者无限遐想。下片写爱人难留,罢了罢了,即使唱千万遍送别之曲,也无法留住相思之人。

二阳刚之香——以辛弃疾词中的香意象为例

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的风格主要以豪郁为主,是一种兼有豪放和悲郁的风格。稼轩词中的香意象,一方面是汲取屈原香草美人之象征意义,展现其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一方面是与“山河”“沙场”等偏男性的意象对比之下的香意象,多出现在词人仕途不得志的时期,展现的是词人的难有作为的悲愤之情。

1、香草意象

辛弃疾生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小受祖父影响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聚合义军竖起抗金旗帜,并不断上奏抗金政见,然而遭到主和派的忽视,辛弃疾受到的情感熏陶和他的人生经历都使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屈原式的爱国情感,凌云壮志却无处施展。

词人以两个“长恨”开篇,直抒内心悲愤和失志之恨,以楚狂自比,暗示自己因怨愤而接近发狂的精神状态,空有一腔爱国热忱却无处施展,词人引屈原《离骚》中兰、蕙之香草意象,以喻自己和屈原相似的情怀和人格,徒然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心而又无计可施,只能以香草植物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和高洁情操。

词的下片又引《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表达将和朋友分离的不舍情感,然而一句“儿女古今情”使离别之情更多了一分豪迈和诚挚,富贵本非词人所追逐,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宁愿归隐,与白鸥为盟。辛弃疾在词中尽抒自己的长恨悲愤,沿用屈原。

2香料意象

辛弃疾词中另一类香意象多为香料意象,其意义多与“江山”、“沙场”等男性化意象相对,与“婉约派”词中香意象的内涵大致一致,然而辛弃疾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格,寄托的也是不同的情感。

这首词写元宵节盛景,满街树上都挂满了彩灯,焰火灿烂,仿佛是东风吹花开,更吹落了满天星雨。接着词人又从嗅觉、视觉、听觉来写繁盛的街景,华丽的马车跑过,一路妙香,耳边回响着美妙的萧声,月光和各色花灯交相辉映,繁色、美声、妙香。

在月色造就的背景下,杂会交往,欢乐似无穷。美景配佳人,下片写佳人出场,一群盛装华丽、香气袭人的赏灯女子盈盈欢笑而过,一缕缕暗香侵入词人的鼻子,然而她们却都不是词人所寻找的佳人。

在茫茫人海中千万次寻找,竟在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中,在星星点点的灯火处,看到了她绝妙的侧影。在这样一幅香艳热闹的节日图景中,词人所寻的佳人却在灯火稀少冷落之处,这里的佳人。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价说是词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的产物,象征着词人不甘流俗的抱负。这首词中多次写香气,无论是香车宝马,还是暗香满袖的美人,都不是词人所追求的,这些香气都沾染了世俗之气,而那自甘冷落的佳人才更与作者的精神世界相契合。

以鼻观道:宋代鼻观美学的哲学思考

宋代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尚香风尚并不是盲目的,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政策是鼻观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但是推动文人群体嗜香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宋代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文人士大夫正是三家思想的推动者,同时儒释道思想也在影响着宋代文人的精神思考,在此基础上,更生发出了宋代理学的思考。这些哲学思考影响着文人的日常生活、审美情趣,而同时,文人在生活和审美中又有意识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完善。

一“香十德”

1香以养生”

“香以养生”是受道家《黄帝内经》的影响,讲究“性命双修”,“性”指的是宇宙万物之性与人之本性,“命”指的是人之身体,“香以养生”既是对精神道德的修养,也是对身体发肤的养护。宋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极其推崇“性命双修”的观念,在用香的过程中也多践行此道。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原生宗教,以老子“一元论”哲学为基础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崇尚“道生万物”的世界观,同时,道教讲究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养生理念,寻求天人合一的长生之术。

香道是对香的属性和功能的认识。黄庭坚提出的香十德,可以说是士大夫对香道的集中反映。

黄庭坚有《香十德》一篇,内容简洁,但却对香的内在品质进行了概括,简洁的内容背后蕴藏的是黄庭坚的香学之道,是其在以鼻观香的审美体验中得出的精神内涵,从香十德中我们也能对宋代文人尚香行为背后的思想内涵得以一观。

2香理通性理

宋代文人多推崇理气之说,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探寻宇宙之真理。朱熹“格物穷理”,以世间万物为对象,发掘其运行规律,但同时这个“物”又不仅仅是客观物质,同时也是指人的精神之物,因为人与客观物质一样,都是禀气而生,本就同源,这个源即是理。若要“格物穷理”,既要格万物之形态,又要格人物之精神。

“格物”的方法论为文人所实用,无论是听琴赏花,还是品茶论诗,无不是在探寻事物之理。香既是实体之物,需以鼻观之才能得其妙,同时这香气更似这往来屈伸之气,也是在文人的一鼻一息之间,唯有“鼻息可验”,相较于其他格物对象,香气脱离五行,直通二气之形态,同时又受儒家“明德惟馨”的思想影响,香气在“格物穷理”的方法论之上尤得文人青睐。

二“闻香如参禅”

“闻香如参禅”是佛教的香道思想,重在以香通禅,是佛道悟道的一种契机。

1、“六根互用”

中国传统观念里五官都各有用处,然而在唐之前,对五官的论述大多认为人的五官各司其职,并不能相通,唐朝兴起的佛家论典中真正注意到人的各个感官是可以相互为用的。佛教称人的

眼、耳、鼻、舌、身为“六根”,对应客观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佛家称“六尘”,从而产生了“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佛家认为,只要能消除六根的污染惑垢,使之清净,那么六根之中的任一一根都能够作他根之用,这个思想被佛教称为“六根互用”,佛家个经文注疏对此观点都有论述释义,其中论述最为全面,影响最大的是《楞严经》。

《楞严经》是讨论身体宗教哲学最集中的论典,佛与阿难探讨六根和六尘之间的起源因果,究竟是六根先行,还是六尘先起,是人的感官去追逐现象,还是客观世界的现象侵染的人的感官,这个问题令阿难困扰,也使众生困扰。

最终,佛告诫阿难六根所对应的六尘都是虚妄的,唯有悟透这个真理,才能“圆妙明觉”,如果领悟到六尘的虚妄,那么六根的不同作用也就消失了,无耳也可听,无鼻也能嗅,无目也可看,无舌也可尝味,无身也可有触觉,无意念更能圆通悟道。

2、鼻根参禅

宋代文人群体数量庞大,在宋后期一度出现儒生过多的情况,即使宋朝廷官职多出现虚职以容纳过多儒生,仍有大量文人士大夫难以走上仕途,而一直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文人们没有途径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又不愿随波逐流,于是退求其次,转而追求个人的修养。

禅宗身心“圆通”的境界正符合了这些失意文人的心境。六根互用的思想正在此时进入文人的视野,他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悟道圆通”的途径,吟诗、赏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3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