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国领先的家门口养老,如何叫好又

北京根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8860371.html

当你老了,怎样养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因为经济收入、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的影响,居家、社区养老依然是多数老人的选择。

青岛一直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领全国之先。但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养老服务模式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最突出的是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表现在机构养老方面,是普通床位大量闲置与护理型床位一床难求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矛盾更加突出。过去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多由居(村)委会提供,能力水平有限,为健康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尚可应付,为居家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医养结合服务,则显得力不从心。

如何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如何把专业医养结合服务精准推送到老人身边?

日前,青岛60家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开业,至此,青岛已建成并开业运营这类养老服务中心82处,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张,吸引了40家知名养老服务品牌参与运营。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8处,覆盖全市所有城区街道。

这是以家庭养老床位为切入点的“大胆破题”,让医养结合的养老床位从“有限”变成“无限”。而在推进过程中,如何让这一好事“叫好又叫座”,也亟须进一步调动基层治理力量,做更深入的探索。

打破“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怪圈

过去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主要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绝大多数由社区居委会运营,既无服务资质也无服务能力,只能提供场地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面对真正需要刚性服务的失能失智老人,却束手无策。

青岛市民政局局长王哲用“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为此,青岛市出台指导新一轮改革的统领性文件《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提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转型”等目标任务。随后,又陆续出台行动计划、用房规划、服务补贴、队伍建设等8个配套性文件,构成青岛养老服务业发展“1+8”新政体系。根据新政,只要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属或监护人与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署服务期1年以上的服务协议,并从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生活照料、助餐送餐、精神慰藉、助洁助浴等项目中选择三个以上的服务内容,消费金额达到元以上,即可视为“家庭养老床位”。

同时,根据新政,青岛市在街(镇)一级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资质的养老组织,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一级,将原有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转型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中心作为整个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牵头者和提供方,具备中央厨房、助餐送餐、助洁助浴、康复护理、康复辅具租赁、长短期托养等功能,同时,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质量开展信息化监管。中心对服务站实行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和管理,并通过服务站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入户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对中心建设,新政提出由街道社区提供-平方米免费用房政策,可以是街道社区闲置房产、新建小区配建设施等。确实无法解决的,由街道负责租赁房屋,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全额补助。

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城市之一,截至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6万,老龄化率22.2%,80岁以上老年人口31万。而失能失智老人有10万人左右,但在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只有1.8万人,也就是说,约有五分之四的失能失智老人没有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因此,青岛市鼓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的失能失智老人进行签约服务,一旦确立签约关系,认定为家庭养老床位,政府会根据家庭养老床位每人每月给予街(镇)级养老中心元运营补贴。”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乔先华说,为了让8万多没有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失智老人享受到政策红利,青岛市制定了两年行动计划,年要在每一个街道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即98个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在年覆盖到农村36个镇,建成36个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把专业医养结合服务“搬回家”

表面上看,签约家庭床位相当于把机构床位搬回家。但更深层含义是把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搬回家。要想改变过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零敲碎打、良莠不齐的供给方式,就必须围绕家庭养老床位,理顺供给机制。

9月11日,记者走进辽源路街道福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据福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贾海燕介绍,中心依照五星级标准打造,面积近平方米,设有多功能活动室、社区食堂、康复护理室、长短期托养室、医疗保健室、助浴室、输液室等空间并配有中央厨房,可为自理、半自理和全护理老人提供个人照顾、保健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

中午吃饭时间,中心食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年人。现年80岁的鲁秀妹就是其中的一位。炒洋葱、四喜丸子、一个素包子加一份玉米粥,她的午餐花了12元。因为中心开业,前期她的女儿在作了充分的“调研”后,将已经在即墨某养老院住了两年的她和老伴接回,并与辽源路街道福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养老床位,让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已经离开两年的家。

在康复大厅,记者见到了今年72岁的李万瑛。因为老伴在一个多月前突发脑梗死,出院后去哪里康复一直困扰着她和孩子。按照原来的打算,医院康复,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十分容易的七八公里的路,却成了老两口的“拦路虎”。“直到我们楼长找到我,和我说就在离我们家米不到的地方开办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做康复,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贾海燕说,虽然中心刚刚启用不久,但是已经有6名老人预约了长期托养,中心将根据老人的状况进行评估后收费。“如果只是白天托养,收费标准在每天26元至元不等,晚上居住的话最低50元。有的老人想白天在这里托养,晚上由子女接回家。我们也正在做调研,不断拓展服务内容,让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记者了解到,随着全市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陆续开业,一些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也都享受到了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送餐、保洁、喂药等基本服务以及洗浴排便、压疮护理、药物管理等基础护理服务,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由中心派驻在服务站的养老护理员具体实施;而临床护理服务则由中心的老年病专科医护人员根据约定的时间入户开展。

市北区合肥路街道82岁的吕身敬老人因为患有心脏病,且近期得过心梗,让因工作原因无法在身边照顾他的女儿女婿放心不下。得知街道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业后,吕身敬的女婿最近专门回青岛为老人签约了家庭养老床位。每周一至周六中午,合肥路街道福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会派专人给吕身敬老人上门送餐。

台东街道福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辖区87岁老人孟庆贤,除了预约午餐外,还预约了上门理发和保洁服务。工作人员董伟华拎上理发工具箱,熟门熟路地来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

据介绍,为有效规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市民政局对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提供的多个项目都统一了标准化服务流程,并对服务人员进行了上岗前的标准化培训。对每位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政府在给予元的适老化改造补贴中,会在他们家中安装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终端。老人除了用服务终端对提供的养老服务进行下单预约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当养老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时会自动开启,对服务流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除了街(镇)级养老中心智慧养老平台的后台能够看到,由质量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外,老人的家属子女也可以观看。此外,青岛还将建立区级、市级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确保通过该中心大平台,全市每家每户签约老人的服务流程都能得到有效监管。

养老供需对接亟待基层发力

记者了解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一有利于老人和养老组织的“好事”,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一些尴尬。

“现在老人都有防备心理,担心遇上骗子,更让入户难上加难。以入户介绍政策、调研需求为例,我们中心的社工一天敲20户老人的门,开门的老人不到一半儿,能让我们进到家里仔细介绍政策、了解需求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同样遇到这个问题的还有鲁秀妹。“我和老伴从养老院回来后,心里就一直打鼓,会不会这个中心开两个月就倒闭了?这里的康复理疗等服务是不是非法行医?我们俩和孩子也都一度怀疑中心的正规性。”鲁秀妹说,但是后来社区主任和楼长到家里给他们介绍了青岛市政府制定的这个好政策,“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怎样把好事办好?社区、楼长的基层治理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年64岁的赵桂芝是福安小区4号楼1单元的楼长。对于楼里36户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她把楼上有60岁以上老人的20户住户宣传了个遍。有7户老人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享受到了舒心的养老服务。

由于刚刚试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在精准化上还需下更多的功夫。通过入户调研发现,居家养老服务老人的需求有很多。“比如有的老人表示,子女都在外地,自己是空巢老人,我们机构有没有陪聊这个业务?这也需要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让志愿者的力量在其中充分显现。”一位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市民政局正在建设青岛市养老“时间银行”,年底之前将上线运行。“青岛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小程序推出后,将发动更多养老专业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换取服务时间存储于养老‘时间银行’中,从而推动政府制定政策扶持、市场专业化运作和志愿者参与的相互补充的养老‘青岛模式’。”

记者感言:养老到“家”的关键一招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在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最短的板子”直接关系到城市治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群众最关切处入手,补齐“短板”,让每个人都可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群众关切就是问题导向。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医养,是群众迫切的养老需求,也是养老服务里“最短的板子”。青岛直面群众需求、直面难题,把居家社区养老作为破题的“关键一招”,不仅把机构养老床位搬进了群众家里,更把老有所依的那份踏实送进了百姓心里。

养老是一项社会民生性的大工程,离不开国家的主导、政府的引领、企业的参与、社会的支持、服务机构的介入、服务人员的尽力,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机制引领、投入保障、对接精准以及专业服务。为此,我市建立了新一轮养老事业改革“1+8”政策体系,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转型,理顺了关系、形成了合力,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通过激活优化服务资源,让具有医养结合资质和能力的养老机构成为居家社区养老的牵头者,实现了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做到效率与质量兼顾;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养老机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青岛做出年内完成1.2万张家庭养老床位签约的规划,一系列“真金白银”补贴的背后,是政府关切群众需求的大民生;通过政策助力市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热情,实现了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努力在政策性扶持和社会化运作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让老人更有尊严,让投入更有效率,让企业更有收益,让市场更有活力。

问题解决好,群众才叫好。养老服务到“家”,是地方政府的“大账本”,更是有温度的大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