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彭世强上海老先生数十年传播古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教室里,这慷慨激昂的吟唱声,来自年近八旬的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他领唱,台下跟吟;他领诵,台下合诵。在场师生在经典诗篇中感受历史风云的激荡。
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彭世强教了四十年的书,还在退休后不断回到讲台,用古诗文吟诵让“Z世代”的学子们感受到祖国文字的感染力、民族文化的魅力。台下的师生惊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图说:彭世强在上海师大嘉善实验学校的公开课上
沪语吟诵
在老上海市中心的大沽路,马立斯菜场的一头,就是彭世强幼时居住的老宅。白天可闻小贩叫卖,夏日傍晚更有街头艺人的南腔北调声声入耳。这为年少的彭世强种下了吟诵的种子。
文革后期,他在任教的上师大附中广播室接受了吟诵的启蒙。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国学大师唐文治的弟子萧善芗老师的两首《诗经》,让彭世强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吟唱。但萧老师一再叮嘱:“不要公开吟唱!”
然而,年轻的彭世强还是忍不住在班上教同学们吟诵起《诗经》。教室里一阵骚动,紧接着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彭世强不仅将吟诵引入教学,而且在徐汇区名师工作室培养出15位弟子,又组建了海燕吟诵社,带着数十名年轻教师,走上了吟诵的推广之路。
年冬,在北京首届中华吟诵周,彭世强首次听到沪语吟诵。那是在国家图书馆演讲厅的后台,他遇到了同是唐文治弟子、上海交大出版社编审陈以鸿先生,已过八旬的陈老一口沪语吟唱,令彭世强惊叹。
上师大附中退休校长潘光博偶然间对彭世强谈起:“我也会吟诵!”彭世强立马掏出录音笔录了下来。潘光博先用宝山罗店方言吟诵了《枫桥夜泊》,接着,又一口气吟唱了6首古诗。这让彭世强进一步领略到古诗词吟诵的魅力。
图说:彭世强给学生上经典诗文鉴赏语文课,纪念建党百年
海派之途
在嘉定一中,彭世强用罗店沪语吟唱了《枫桥夜泊》,全场掌声雷动。彭世强暗暗吃惊,嘉定人听得懂罗店话?后来他才知道,宝山话和嘉定话原属于同一个方言区。这让彭世强意识到,方言吟诵借助声音的传递,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在北京第二届中华吟诵周期间,他应邀参加吟诵展示,分别用已故复旦大学教授刘季高的普通话调和潘光博的沪语调吟唱了《枫桥夜泊》,观众中不乏北方人,在静静聆听后,报以热烈掌声。
至今,彭世强学习并修复了沪语吟诵《回乡偶书》,还原创了一些沪语吟唱调,包括杜牧的《清明》、林逋的《长相思》等,每次展演,都好评如潮。
彭世强总说,自己退而不休的重要原因,是他还追求着语文教学的新生,特别想让古诗文教学摆脱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的无声阅读的旧轨道,走出一条知识传授和有声阅读双管齐下的新路子。他发现,吟诵就是开辟新路的重要方法之一。
彭世强深入研究后,得知传统吟诵多以方言呈现,其中以粤语、闽语吟诵最为典型。他也从不同人身上学到各地方言的吟诵,走上了海派吟诵的路子。
十几年前,彭世强在网上结识了镇江的七旬老人陈克刚,专程去拜访。老人家中堆满了光盘和磁带,电脑里也存着各种电子版的国学专著。
陈老的母亲自小学了许多传统诗文的吟诵,他的吟诵便是母亲教的。彭世强提出想听听老人的吟诵,陈老便哼唱起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回到上海,彭世强多次聆听录音,又用简谱作记录。他把修复后的吟诵版本录了音,发给陈老。陈老回复:“彭老师,你化腐朽为神奇,让我的吟诵增色不少!”
一次在嘉定南翔演出候场时,配音艺术家曹雷跟彭世强聊天说:“我老家在浙江金华地区,又在江苏镇江、山东青岛上过学,听过各种方言的诵读和吟唱。”说着,她兴味盎然地用青岛方言、镇江方言诵读了两首古诗,又用金华方言吟唱了辛弃疾的《清平乐》。这便成了彭世强日后传播吟诵时的常常模仿的曲目之一。
话剧表演艺术家娄际成老师听说彭世强醉心于研究古诗词吟诵,便去学校找他,并送了他一盘磁带。里面是已故上海交大教授胡邦彦的十几首古诗词讲解和吟唱的录音。彭世强如获至宝。
彭世强的“老师”还有很多。他向已故国学大师霍松林学习了陕西方言《月夜》,向自己的广东籍学生学习了粤语吟诵《春晓》,从荧屏上学习了陕西方言吟诵《渭城曲》,从光盘上学到了已故清华名师赵元任教授的常州方言吟诵《回乡偶书》……
图说:彭世强为纪念建党百年,献上一堂经典诗文鉴赏语文课
吟哦之乐
年到年,彭世强被派往澳门著名的爱国学校——濠江中学援教,后又多次回澳传播吟诵。去年底,他惊喜地收到濠江学生学习他原创的《少年中国说》吟诵视频,兴奋不已!
彭世强原创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唱,则诞生于美国圣地亚哥。年夏,他赴美探望女儿。趁着推婴儿车遛娃的时光,一次次吟唱琢磨,反复体会诗情词意,完成创作。当吟唱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不禁动容。他决心借吟诵传播杜甫这种舍己为民的精神。
在圣地亚哥,彭世强先后多次给华人朋友作讲座,辅导朗诵、吟唱,并同台演出,引起强烈共鸣。
在彭世强耕耘了几十年的上海,也有人常惦记着他。上师大附中校庆,一名过去的学生当着众人面,吟唱起来:“坎坎伐檀兮……”一位中学校长,听了彭世强的课后说:“要是古诗词教学,都能这样吟诵出来,多好啊!”
今年5月28日,在彭世强策划和辅导下,上师大嘉善实验学校的公开课“沸腾吧,民族的血液——献给建党百年经典诗文鉴赏语文课”圆满完成。有家长说:“这是我听到的最动人的语文课!”校长也说:“听到你吟唱的《满江红》,还有悼念袁隆平院士的诗歌时,我落泪了……”
彭世强说:“这是我用吟诵的方法,激活了经典诗文音韵要素的结果。”他深知,自己不只让学生知道了吟诵是什么;当他们熟悉了某一篇诗文,了解了某一位民族英雄、革命志士时,母语的魅力、民族文化的魅力,便悄无声息地渗入了他们的心灵。他说,人文教育不应靠老师灌输而得,而应在集体合作的活动中,饶有兴致地“慢慢”获得。这种获得无法用分值量化,却能像氧气一样被吸收,像雨露一般渗透,从而融入一代代人的血液。
何柞/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757.html